【智庫爭鳴】消費券計劃的期盼

2021-07-05 01:56
來源:香港商報

 城市智庫研究員 吳家俊

 政府向合資格的港人發放5000元電子消費券計劃昨日開始接受登記,早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更落街示範電子支付工具消費。財爺此行乃市民久違的局長落區,亦推動消費券序幕,一舉兩得。有評論稱使用消費券限制條件多,試看看台灣去年發放的「振興三倍券」要求民眾須向政府繳交1000元新台幣現金,才可兌換新台幣3000元面值的實體消費券;澳門分開兩次合共發放8000澳門元消費券,設規定每日消費券上限300元。新加坡的200新元消費券,都拆分100元旅遊消費券和100元生活補助券。消費券附有條件是消費券特色,市民和商界要諒解和學習。

 有商會人士認為香港屬小型經濟體,經濟增長靠外來因素支撐,對本地消費券不寄厚望,但是參考內地經驗,消費券衍生的經濟效益可觀,市民大眾尤其商界,更應該把握是次黃金機會,將槓桿效應實現出來。年初筆者曾說過內地由於廣泛使用非接觸式的電子貨幣,減少病菌溫床的紙幣,是防疫功臣之一,同時電子貨幣會創造不少新職位,例如平台工程師、安裝技術員、市場推廣策劃人員等。本地消費券計劃就正好實現上述說法,全球疫情下,最難就是為社會創造就業機會,本地消費券相信一石激起千層浪,不同學歷的青年人,已經因為推行本地消費券而「有工返」,不少電商平台為爭奪市場佔有率,招聘了大量前線職員,走入各屋邨街市,向最高難度挑戰,就是向婆婆伯伯介紹用手機收付款,同時招聘了不少技術員,為中小企安裝設備,企業亦聘任廣告精英研究策略,本地消費券計劃已開始體現拉動經濟增長的「乘數效應」。

 本地商界要明白消費券成功,端賴市民出現「報復性消費」。商戶包羅萬有,手持消費券的市民,都渴望多姿多彩的消費生活,市場要有足夠多款式貨品供應,商品種類源源不絕,使消費者滿懷「有太多東西要買」的心態。消費券計劃的成效,倚重本地商界眾志成城,貨品推陳出新之餘,付款方式應多花樣,例如引入類似共付(Co-payment)的現金混合使用安排,市民一邊使用消費券,一邊繳付現金;又或者容許合併多張消費券購買一項商品等等。各大小商會現時是展現才華的時候,盡量協助中小微企推出消費券優惠計劃。

 消費券計劃加速全民學習應用電子貨幣,我們明白本港除了在零售層面的電子支付,要再進一步推動本港經濟趨向數碼方向,鼓勵更多企業利用科技提升運作效能和拓展業務,我們期待政府會繼續與各持份者緊密聯繫,延續消費券推動本港數碼轉型的作用。

[責任編輯:朱劍明]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