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足是本港社會問題之一。團結香港基金27日發表一項相關研究,分析香港市民對醫生的比例為1000:2,遠遠落後海外標準,認為環球招募醫生、擇優而取才可令香港醫療系統藥到病除,並向政府提出六大方向,包括加強在醫療人手規劃上的管治及策略性視野及簡化報考及醫生註冊程序等。
遠遠落後OECD國家標準
團結香港基金昨日發表第二份關於香港醫生人手短缺的政策倡議報告,題為《增加人手 紓病患久等 優化制度 聚環球優才》。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黃元山表示,不少港人於公立醫院日等夜等,是大家的切膚之痛,市民對醫生的比例為1000:2,遠遠落後新加坡、英、美,以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標準,要額外增加3500名醫生才可追上新加坡水平,更要大幅增加11000名醫生才可合乎OECD國家標準。
他續指,醫生短缺並非香港長久面對的問題,回歸前於英聯邦認受國家受訓的合資格非本地醫生是新增醫生的重要來源,最高峰佔每年新註冊醫生53.6%,故以往香港醫療制度可謂靠本地培訓醫生及引入合資格非本地醫生「兩條腿走路」,但自從上述機制被廢,香港醫療系統已「單腳跳」廿幾年,令病人及醫生壓力甚大。
六大方向改善人手不足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表示,基金透過與非本地執業醫生的訪談、問卷調查及數據,發現不合理重複實習安排及不清晰的晉升階梯等因素,令很多在海外讀醫的港人子弟「歸家無門」,故歡迎特區政府今次修例免試引入非本地培訓的港人醫生。
團結香港基金提出六大方向,包括政府必須加強在醫療人手規劃上的管治及策略性視野;考慮為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實習機會及階段清晰的事業發展路徑;增加對專科培訓的投資;善用及培育寶貴的人力資源;簡化報考及醫生註冊程序,以及檢討香港醫務委員會執業資格試的標準,以保公平等。
本身是醫生的行政會議成員兼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於同一場合表示,政府今次修例值得支持,強調並無任何政治目的,亦不是為某個地區醫生提供一道「方便門」,希望市民及專業團體實事求是,否則即使有新醫院落成,亦未必有足夠醫護應付。(記者葉珮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