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參與東方紅一號衛星研製 閔桂榮院士逝世

2021-04-29 10:19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昨天(28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家與空間技術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閔桂榮,因病醫治無效,於北京逝世,享年88歲。作為中國空間技術的拓荒者,他為中國空間站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一生與衛星相伴 他是空間技術拓荒者

 與中國衛星相伴一生的閔桂榮,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就見證了中國衛星事業發展的全過程。他是我國空間技術擴荒者、人造衛星工程開拓者之一、航天器熱控制技術開創者,參與領導完成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和多顆返回式及應用衛星的研製工作,為我國空間技術發展作出系統、創造性成就和重大貢獻。

 今天(29日)上午,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即將發射,中國空間站事業的大門由此開啟。這是中國載人航天新的里程碑,也是閔老及所有航天人的夢想與希冀。

 作為中國空間技術擴荒者,閔桂榮成績卓著,但他一生低調自謙。

 他曾說:「與前景無限的航天事業相比,這只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們還要長期不懈地努力,為中國人民,也為全世界人類作出應有的貢獻。」

 這個你不熟悉的人 他的頭銜還有很多

 閔桂榮,對很多人來說是一個陌生的名字,但在工程熱物理與空間技術領域,他卻是一個大名鼎鼎的人物。

 1933年6月2日,閔桂榮生於福建莆田。

 1956年畢業於南京工學院;

 1963年獲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副博士學位;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2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1994年當選為首批中國工程院院士。

 不僅如此,他還歷任衛星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國家「863」計劃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首席科學家等職務。

 「這是中國的重量 中國科學家的重量」

 1963年,年僅30歲的閔桂榮剛拿下了蘇聯科學院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就歸心似箭,馬上啟程回國。回國後,閔桂榮進入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承擔航空發動機傳熱問題的研究工作。

 1965年,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關鍵技術攻關全面展開,閔桂榮被任命組建一個新的衛星研究室,承擔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有關熱控制技術的研製任務。

 太陽、衛星、地球,到底是什麼樣的運動關係?

 東方紅一號

 年輕的閔桂榮帶着比他更年輕的研究人員來到北京天文館去參觀。他們從最基本的知識琢磨起,邊學邊干。很難想像,中國的衛星研製者竟是從參觀天文館入手,開始挑戰衛星的。但令國外同行更為吃驚的是,「東方紅」衛星的水平如此之高。它的重量超過美、蘇、日、法4個國家首顆衛星的總和。閔桂榮說,這是中國的重量,中國科學家的重量。

 1970年初,科研人員在廠房內測試東方紅一號衛星。

 白手起家 讓中國熱控技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中國衛星事業發展剛剛起步時,人造衛星的熱控制是一門新技術。

 儘管外國文獻少之又少,國內技術幾乎是張白紙,設備也十分落後,閔桂榮還是發揮才智,主持並研究制定了衛星熱平衡試驗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並提出了衛星熱平衡方程積分關係式。他和同事們開闢的航天熱控制這門新技術,不僅成功地解決了我國早期各種衛星的溫度控制問題,而且為以後研製多種人造衛星提供了技術基礎,並使中國熱控制技術水平進入了世界先進行列。

 到1979年,當閔桂榮率領空間熱物理代表團赴美參加美國宇航學會熱物理年會時,他的大會報告讓西方專家嚇了一跳。這是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首次在國際會議上進行高水平的航天學術報告,與會的國外專家這才發現,先進的熱管、百葉窗等熱控技術在中國衛星上的應用竟然比歐洲、日本早了十年。

 他提出中國也要搞月球衛星

 1975年,閔桂榮擔任起衛星總體部領導職務,負責返回式衛星總體設計工作。在他的指導下,返回式衛星不僅發射成功還首次帶回珍貴的空間遙感照片。中國由此而成為世界上第三個具有回收衛星能力和技術的國家。

 到了1991年,時任「863」計劃航天領域首席科學家的閔桂榮,提出中國也要搞月球衛星的建議,推動成立了「863」月球探測課題組。

 今天(29日)上午,空間站天和核心艙即將發射,它將承載閔老及所有航天人的夢想飛向更遙遠的太空。一顆巨星隕落,另一顆新星冉冉升起,航天人的夢想永遠傳承。

 斯人已逝,風骨長存,閔桂榮院士 一路走好!

[責任編輯:黃鶯]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