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城市大學指,能源及環境學院助理教授徐先億領導研究團隊合成出一種具有異變結構的鉍基有機—無機鈣鈦礦材料,它能將太陽能轉化為氫能的效率提高3倍,而研究成果已在學術期刊《先進功能材料》發表,題為「原位構築具有異質結構的鉍基鈣鈦礦材料並將其應用於無助催化劑的光催化產氫」。
徐先億帶領其研究團隊開發了新材料,將太陽能轉化為氫氣的量與參比材料相比提高3倍。
城大表示,鉛基有機—無機複合鈣鈦礦材料在過去幾年廣泛應用於太陽能轉換器件,但鉛基的有機無機鈣鈦礦材料因為穩定性差而且毒性較高,故在光催化領域上的應用受到限制。
城大引述徐先億教授指,研究團隊們希望研製出一種無鉛鈣鈦礦材料,使其可以應用於光催化產氫。
城大透露,徐先億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探索及開發的過程中,發現了一種原位構築異質結構的簡單方法,而這種具有異質結構的鉍基鈣鈦礦材料與單一結構的鈣鈦礦材料相比,其光催化活性得到了顯著提高;至於從瞬態熒光光譜的測試結果中發現,具有異質結構的鉍基有機-無機複合鈣鈦礦材料之光生載流子的壽命比沒有異質結構的材料長;研究結果同時表明,在可見光照射下且不用貴金屬作助催化劑,具有異質結構的鉍基鈣鈦礦材料與無異質結構的鈣鈦礦參比材料相比效率提高了3倍。
徐先億表示,下一步會嘗試提升氫的產量。他相信長遠來說,氫能將會成為一大主要能源。他期望研究能協助收集太陽能,以應對能源危機。
城大指,徐先億的博士生唐蘊琦是論文的第一作者,而其他研究團隊成員包括能源及環境學院博士生麥晉康和劉汝庚、機械及工程學系教授王鑽開、還有來自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和法國雷恩第一大學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