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
第四波疫情至今仍無減退跡象,12月至今的每日新增確診個案,幾乎都在100宗的高水平附近徘徊。有見及此,政府不得不進一步收緊抗疫措施,包括嚴厲地禁止食肆晚市堂食,實施時間不單持續兩星期,更重要是涵蓋12月21日「冬至」此一重要節慶。不難想像,少了這個大量市民外出聚餐團聚的日子,食肆經營必然百上加斤。如果未來時間疫情未能明顯退卻,上述抗疫措施誠無太大放寬空間,更很可能需要延長多一兩星期;那麼,由聖誕節到除夕元旦的歲末消費旺季,亦必然會大受打擊,屆時不單食肆生意慘淡,連帶整個零售業皆進入冰封。
今次衝擊較前嚴峻
所以,有鑑最新疫情及市況,政府誠有必要再次嚴正研究,是否應該再次推出保就業計劃,以解僱主和僱員的燃眉之急。早前,隨第三波疫情逐漸受控,為免公共財政赤字無止境地惡化,政府當時叫停第三期保就業計劃乃是無可厚非。不過,今非昔比,第四波疫情不單比第三波更加厲害,對經濟、就業的衝擊也更加嚴峻。
如前所述,今次疫情肆虐的時間點,剛好涵蓋了堪稱全年最重要的消費時刻。食肆停止晚市已大損生意,何況在限聚令下,市民亦不宜在家大排筵席,換言之外賣生意也不會太好──同時亦不應太好,因這意味許多市民無視限聚需要,不排除會衍生大量節後「派對群組」「聚餐群組」之類。同樣基於限聚理由,市民亦不適宜趁節日外出逛街、消遣,相信站在抗疫角度,街上依舊人頭湧湧無疑是極不理想的。查統計處資料顯示,撇除去年因修例風波影響的數字,12月的零售銷貨價值一般媲美農曆新年,屬於全年最旺的消費月份,平均比其他月份高出10%至20%。業界苦苦撐了一整年,等的就是歲末可望迎來曙光,以補回過去一段長時間的蕭條;惟今波疫情之襲來,不僅令希望幻滅了,更不排除連繼續苦撐下去的決心都淹滅。
的確,撐得下第一、二、三波,不代表可以撐過第四波,尤其之前幾波已消耗大家不少儲糧。倘無保就業計劃支持,今輪失業潮以至結業潮勢必猛於從前。事實上,當政府宣布不再推出第三期保就業計劃,已有不少企業應聲宣布裁員。雖然最新失業率維持在6.4%,但數字僅反映8月至10月的狀況,並未反映始自11月尾的第四波疫情的影響,相關影響或須遲至明年初公布的數字才全面反映。不必諱言,如果待到當刻才告行動,一切肯定為時已晚。未雨綢繆,因時制宜,預先並繼續支援有需要的僱主和僱員,實是穩經濟、保就業、紓民困的必由一步。
補貼助最有需要者
當然,這不是說可以盲目派錢,無視公共理財的紀律。當局估算,今年度的財赤規模料達史上最大的3000億元,並料下年度都會出現財赤。不過,兩期保就業計劃所涉金額,總計並不超過1000億元,故即使加碼重推,對財赤的影響誠非完全不可接受。更重要是,吸納了過去兩輪經驗,保就業的針對性可進一步加強,例如第二期已制定措施完善了虛報、濫用等漏洞;在新一期計劃裏,如果企業透過保就業計劃而錄得盈利,政府便可按比例討回若干補貼。這一方面可以減省政府開支,另一方面亦可確保納稅人的金錢落到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人士口袋。當然,類似的審查制度涉及龐大行政資源,但如果能夠幫公帑省回好幾十個億,則絕對合乎成本效益;況且,審查對象亦可針對補貼超過一定金額的企業,尤其是須按上市條例發布業績者,相信行政困難可望盡量降低。
無論如何,有鑑第四波疫情下,對經濟、就業市場的打擊必然更勝之前幾波,為了穩經濟、保就業、紓民困,推出新一期保就業計劃絕對是眾望所歸,沒有爭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