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鑪峰遠眺】須汲取抗疫的普遍經驗

2020-12-11 01:31
來源:香港商報網

 周八駿

 彭博社11月24日發表關於全球主要經濟體「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抵抗力排名」(The Covid Resilience Ranking),依據病例個案、整體死亡率、簽訂的疫苗供應協議以及「封城」對經濟和民眾出行影響等10個指標,評定53個國家或地區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能力。新西蘭、日本和台灣分別被排在前三位,中國內地和香港分別被列在第8位和第12位。

 抗疫需要有效檢測和追蹤

 對於中國內地的評定,顯然是持偏見的。偏見同樣反映在被排在前三位的,均是西方國家或者被西方視為同類的地區。其實,按對疫情控制的成功和恢復經濟的成就來衡量,中國內地應居全球第一。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經合組織(OECD)預測,中國內地,是2020年二十國集團(G20)成員國中唯一保持經濟增長的經濟體。日本抗疫不錯,但是,今年經濟將是負增長。新西蘭抗疫也不錯,今年同樣將是經濟下跌。IMF對台灣今年經濟的最新預測是零增長。綜合考量抗疫與經濟,新西蘭、日本、台灣不應被排在中國內地的前面。

 儘管彭博社觀察問題帶了西方意識形態的有色眼鏡,但是,有一點它是看對的,即:有效的檢測和追蹤,是大部分位居前10名的國家或地區的共同特點。此外,要抗疫成功同時造成最少影響,需要民眾對政府有大程度的信任和自覺服從,而不是由政府下命令讓民眾屈從。

 值得注意的是,新西蘭被列在首位,是因為新西蘭政府果斷而迅速的行動,例如,在3月26日,出現首宗死亡病例之前便實施全國封城,嗣後當局撥出資源用於核酸檢測、追蹤和集中隔離來遏止病毒地區傳播。

 其實,武漢封城更早,中國政府投入資源用於核酸檢測、追蹤和集中隔離的力度更大。但是,無論如何,成功抗疫必須果斷採取非常措施,是國際普遍經驗。

 香港抗疫被彭博社排在第12位,較歐美國家為優,但是,終究未入前10名,是值得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深思的。

 香港抗疫之不足

 香港抗疫至少有三方面不足。第一,至今沒有採取果斷而迅速的「封城」措施。對外出入境口岸的封閉是及時地做了,但是,對入境者的核酸檢測和隔離檢疫不嚴格,以致第二、第三波疫情的導火索均為境外輸入病例。

 第二,特區政府顧慮採取限制香港居民個人自由的措施,香港不少居民欠缺服從政府抗疫措施的自覺。被彭博社列入抗疫前10名的國家或地區,大多數採取了「宵禁」或「禁足」的嚴厲措施。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顧慮該措施在香港實施會產生深遠影響而不予採納。另一方面,第四波疫情首先爆發於所謂「跳舞群組」,折射一部分香港居民對政府頒布的限聚措施置若罔聞。

 第三,特區政府把資源較多投放在醫治新冠肺炎病人上,包括在亞洲國際博覽館旁面積約32000平方米的土地上興建臨時醫院,相比較,投入流調溯源的資源不夠,以至於第四波疫情有為數不少的「不明源頭病例」。

 第四波抗疫成功的標誌,除了必須做到「清零」即連續多日不再有新的確診病例外,還必須消滅「不明源頭病例」。亦即是說,在第四波疫情結束後,即使一段日子做到「清零」,也不能排除以後不再出現零星新病例,但是,必須做到一發現新病例便迅速找到源頭。

 所謂「不明源頭」不是源頭不存在,而是政府有關部門無法找到源頭。這是防抗疫情體制機制有漏洞的表現。香港要做到韓正副總理代表中央所指示的「嚴格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恢復工作」,就必須盡快堵塞住這樣的漏洞。

 特區政府防抗疫情專家組成員、香港大學教授袁國勇11月30日稱,第四波疫情只用10天時間使確診病例由低雙位數急升至逾百宗,是因為香港市民「不太聽話」,令病毒短時間擴散全港。特區政府以增加罰款來對付,能否奏效,尚需觀察。效果如有限,則必須考慮採取其他措施。

 袁國勇還警告,香港還將有第五波、第六波、第七波疫情,全港市民接種疫苗起碼到明年12月,抗疫馬拉松只跑了一半,還有一整年要跑。香港務必盡早「清零」和消滅「不明源頭病例」。

[責任編輯:劉亞寧]
香港商報版權作品,轉載須註明出處。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