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波疫情尚未完全結束,政府已為第四波疫情,甚至疫情常態化做好籌謀。食衛局局長陳肇始昨表示,政府當前工作重點,並非徹底消滅病毒或達致持久零感染個案,防控和管理疫情工作須納入社會日常運作新常態,最重要是避免社區大爆發和大型群組感染。的確,疫情肆虐全球,要求香港獨善其身絕對不切實際,這是大家必須認清和接受的無奈現實。故此,政府提早着手,從六個方面通盤制訂疫下新常態對應策略,實乃具前瞻性和負責任的表現;對此,全港各界必須適應及配合相關措施,齊心將疫情對港影響降至最低。
觀察政府六個方面防控措施,可看到張弛有度的策略和原則。
作為防控第一關卡的口岸措施,眾所周知不可能全面封關,旅遊業不可能長期承受「零旅客」。所以,正如政府定調,口岸防控的答案並非封關而在管制,重在慎防病毒竄入香港社區。於此基礎上,「健康碼」一方面有助紓緩旅業困境,另方面又確保了入境者不帶病毒,實看不到存在什麼風險或反對理由。事實上,不僅內地,全球各地都漸明白「健康碼」的重要性——「旅遊氣泡」在歐洲之所以釀成新一輪疫情,問題正在只重宏觀忽視微觀,僅以地方而非個人為單位,誤以為一個地方的疫情溫和,就可無條件容許該地旅客入境;「健康碼」是結成「旅遊氣泡」的必須配套,以策萬全的關鍵是要求入境旅客預先提交檢測陰性證明。近日,日本便容許了新加坡旅客藉此短期旅行,類似做法誠可複製到香港跟其他各地的跨境管制。
剛完成的普及社區檢測,雖順利直接和間接識別出42名確診病患,惟按推算仍意味仍有幾十至百餘名隱形患者;所以,由檢測、追蹤、隔離,到維持社交距離等本地防控關卡,新常態下仍須不斷完善優化。因應檢測能力提高,當局昨決定針對高風險群組進行恒常化檢測,從而盡快識別和切斷日後可能出現的傳播鏈。檢疫設施方面,隨當局陸續建成多個檢疫中心,至年底將有逾4000個單位供應,加上租用酒店的官商合作已經成熟,相信亦夠應付未來需要。至於限聚令措施,則始終不能放得太寬,否則疫情容易一發不可收拾,並會大增追蹤接觸者的難度。
作為走出疫情的終極手段,政府已加入全球爭購疫苗的行列,宣布在世衛牽頭的機制下即將預購足夠35%人口的劑量,另外亦將預購最少兩款不同疫苗,訂出採購量為全港人口兩倍以上亦可能超過1600萬劑的目標。相關做法無疑實事求是,始終疫苗研發成功率不是100%,不同疫苗效能亦總有差異,故由實質付運量到期、費用等等都恐不同,這是全球疫苗預訂都要面對的困難;對此抽秤詰難既是於事無益,更路人皆知是為反而反政治操作。
有鑒疫情常態化概難避免,防控措施亦必須因應常態化。第三波疫情現在趨於緩和,政府可趁此機會增強應對能力,為下一波疫情作準備,打一場「持久戰」。另方面,市民及全港各界亦應適應防疫新常態,配合做好疫情風險管理,以盡快走出「疫境」,讓香港經濟社會復常。(香港商報評論員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