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观察】本地銀行業務重組引發賣盤猜想 中資購港銀締雙贏

2020-06-28
来源:香港商报

 

  創興銀行及招商永隆銀行是近年中資收購港資銀行的成功個案。

  【香港商报网讯】最近傳出東亞銀行就出售內地及香港銀行進行磋商的消息,再次引發對港資銀行可能賣盤的猜測。而東亞銀行在傳出賣盤消息的當天股價大漲,亦反映市場對相關併購的評價正面。事實上,中資企業近年多次收購港資銀行,不僅為港資銀行大股東帶來套現機會,中資企業及銀行可藉著收購合併,取得香港銀行牌照。原有的港資銀行被中資企業入主後,業務得以壯大,更可乘母企在內地的脈絡,開拓內地銀行業務,從而增加香港以外的收入來源,締造雙贏。香港商報記者 鄺偉軒

  過去10年,有兩宗知名的中資收購港資銀行個案,其一是招商銀行(3968)於2008年,以高達3.1倍的市帳率(PB)向伍宜孫家族提出收購永隆銀行(前上市編號:096)53.12%權益,作價193 億元。永隆銀行及後退市,並於2018年易名為「招商永隆銀行」。

网络图片

  另一宗中資併購港資銀行個案是於2013年,由廣州市國資委旗下的越秀企業和越秀金融,以116.44億元收購創興銀行(1111)75%股權,雖然市帳率只有2.08倍,但仍被市場認為作價偏貴。究竟中資斥巨資以覓得「心頭好」的背後有何盤算?他們購入港資銀行後,對其自身業務發展,又有何得益?

  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認為,中資收購早年策動併購港資銀行,一方面是看中香港銀行業的良好監管制度、具世界級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是看中港資銀行具有國際化業務,期望藉此改善形象,與國際接軌。李兆波續指,內地銀行一直期望「走出去」,故期望藉着併購港資銀行,取得業務網絡,藉以協助其拓展業務。

  中資直接收購即時進軍香港

  資深財資界人士、香港城市大學工商管理課程協理主任陳鳳翔則指,對中資銀行而言,要在港「由零開始」建構銀行殊不容易。一般而言,中資銀行要在香港設立代辦處3至5年後,才獲得銀行牌照;而直接完成併購港資銀行可即時拓展業務,陳鳳翔認為這促使中資選擇以併購方式,進軍香港銀行業務。

  為何港資銀行願意賣盤予中資?陳鳳翔指,銀行的傳統個人業務、商業銀行、理財及私人業務近年高峰期已過,面對巴塞爾資本協定三(Basel III)提升對銀行流動性的要求,銀行之間的競爭越趨激烈,業務的毛利也因而降低,尤其港資銀行的生存能力更受考驗。上述因素成為港資銀行股東賣盤予中資的誘因。

  而且的確,內地銀行在香港收購港資銀行的好處,是搭起境外平台,進行全球化配置和業務往來。招商銀行行長田惠宇早年接受傳媒訪問時提到,該行在2008年收購永隆銀行前沒有海外牌照,為了滿足和配合其私人銀行等業務發展,必須擁有這張牌照,故策動併購。他還指,收購永隆銀行的確能夠為招商銀行位於內地的客戶,實現全球化配置。

  對中企而言,併購港資銀行的另一個好處,是可從中協助原有主業發展。以越秀集團為例,自從收購創興銀行後,其原有的房地產、交通基建、造紙及其他戰略性產業,與創興銀行對接與整合;同時有利越秀集團助力廣東、香港及澳門三地深化金融合作,以及在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方面作出貢獻。

  港銀拓展內地業務

  事實上,越秀集團在併購創興銀行後,其金融業務迅速發展。數據顯示,越秀集團金融業的總資產金額,由2013年的206 億元(人民幣,下同),急增至2017年的2235億元,短短四年增幅就達到9.84倍;至於利潤總額,則由2013 年的3 億元,急增6.66 倍至23億元。目前越秀集團的金融業務,涵蓋銀行、資產管理、產業基金、期貨及小貸等。

网络图片

  另一方面,對於今天的招商永隆銀行及創興銀行而言,其分別被招商銀行和越秀集團併購後又獲得哪些好處?以招商永隆銀行為例,在獲得招商銀行入主後,既可繼續立足香港,又能在拓展內地業務的過程中得心應手。2011年,仍未易名招商永隆銀行的永隆銀行,獲得投資內地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准入資格,並且成功進軍紅酒融資和「小微企」等綜合金融服務等創新業務。

  至於創興銀行,也因為獲得越秀集團入主,而獲得在粵港澳大灣區拓展網絡的機會。目前創興銀行的網點除了集中在香港,也分布於廣州、深圳、上海、汕頭、南沙、佛山、橫琴及澳門等地。

  在網點增加的同時,創興銀行受南沙自貿區政府委託推出「香港通」,為有意在南沙自貿設立公司的港人、港企和海外投資者提供商事登記代辦服務,更在內地發行熊貓債,擴闊業務層面。得益於突破聚焦香港的局限,創興銀行的盈利近年持續上升,純利由2015 年的11.93 億元,一直升至2019 年的19.01 億元, 累計增幅達60%。

  下一個,東亞銀行?

  東亞銀行相信未來有可能成為中資或外資收購對象。

  昔日知名港資銀行,道亨銀行及永亨銀行已先後被新加坡資金收購;永隆銀行及創興銀行則先後被中資企業收購。目前港資銀行,除了早於1965 年被汇豐收購的恒生銀行(011)外,只剩王守業的大新銀行(2356)、馬錦燦家族的大生銀行以及李國寶家族的東亞銀行(023)。

  東亞銀行成立於1918 年,曾被視為香港最大的華資銀行,不僅成功避過1960 年代及1990 年代多次擠提,更在1980 年代至1990 年代與汇豐銀行及渣打銀行平分秋色。可惜近年業務增長欠佳,而其內地業務更頻頻見紅。

  今年3 月,東亞銀行宣布對業務進行策略性檢討,近期更傳出會賣盤消息,令股價一度爆升近兩成,反映市場對東亞銀行賣盤的憧憬。東亞銀行管理層坦言,傳統銀行業務經營愈趨困難,但相信全面出售業務的機會不大。分析相信,即使東亞銀行真的出售業務,頂多只會出售非核心業務,而接貨者多數會是中資銀行或企業。

  虛擬銀行成為行業新戰場

  虛擬銀行正成為一股新勢力。事實上,現時獲金管局發出牌照的虛擬銀行當中,不少皆有中資金融和科網公司的身影。可以說,港府發出虛擬銀行牌照,為中資銀行在港發展提供另一契機。自去年起,金管局陸續發出虛擬銀行牌照,至今年4 月底止,累計發出8 張虛擬銀行牌照。一眾獲發虛擬銀行牌照的機構當中, 沒有純港資機構,至於內地與香港合資的虛擬銀行有6 家,其餘為純中資機構。大多數虛擬銀行仍在試營運階段,暫時只有眾安銀行已於今年3 月開業。

  中銀香港更為在港中資銀行樹立典範,與京東數科、怡和集團合作共同申領虛擬銀行牌照。

  虛擬銀行也為內地金融及「新經濟」公司提供進軍香港銀行業的機會,其中螞蟻集團以螞蟻銀行(香港)的名義,獨資申領虛擬銀行牌照。中國平安(2318)也透過平安壹賬通銀行(香港),向金管局申請虛擬銀行牌照。

  虛擬銀行為中資行提供新契機。

  分析認為,香港只有個別傳統銀行同時申領虛擬銀行牌照,除了因為傳統的銀行業務模式已足夠他們生存,更重要的是虛擬銀行的邊際效益,不足令傳統銀行放棄傳統業務,轉攻虛擬銀行業務。另外,本港地產「大孖沙」也有參與構建香港虛擬銀行,新世界(017)執行副主席鄭志剛便透過Perfect Ridge,夥拍騰訊(700)、工銀亞洲、港交所(388)等投資富融銀行。

[责任编辑:蒋璐]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