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經人】救經濟要快 拖延代價大

2020-05-27
来源:香港商报

  羅家聰/文

  剛兩個月前,筆者曾於本欄撰文「政府應速為企業代支成本」(3月24日),希望政府對疫情下的企業施以援手。政府的反應顯然不夠迅速,該文見報後起碼兩星期才有聲氣,至現在才可正式申請資助,最快下月錢才到手。由3月疫情高漲到6月已差不多可以解封,遲足一季,換在美國,現已討論第二、三輪救市了。事實上,不少本港零售企業根本捱不到第二季已倒閉。

  這次教訓是救市要及時,不然就別救了。現在禁令未解已復工復課,滿街是人。其實只要夠旺,零售、食肆自然有生意做。有生意,毋須政府救濟也捱得過;無生意,怎救也終要關門。從目前起碼旺丁格局來看,有些早前關門的或屬「枉死」,而結業潮的直接結果是失業潮。這反過來會令需求疲弱,導致更多的結業。

  現在的保就業,實際上只是保未關門的企業,已結業的顯然無法受惠。換言之,已經或即將失業的仍難重返職場,要等衰退漸過、需求自然回升,企業重開才有望。不過,過程定必漫長。

  SARS年代的經驗告訴我們,固定匯率阻礙價格、工資的調節,結果失業率跌得遠慢過其他同類型經濟體(另三小龍)。今次的前景看來沒太大分別。問題是當失業率太高,維持過久,周期失業容易變成結構失業。

  另一雪上加霜的因素是經濟轉型。科技革命本已有淘汰傳統零售的壓力,經此一疫,轉型勢必加速,結果進一步減少本已因數碼化而減少的職位,且縱有新職位亦會變種,工作性質勢須配合科技。從傳統行業中失業的,相信不會有太高比例能適應新職場。然而,這批人仍要繼續生活,就業保不了,自然是領綜援,最終政府也要花錢,只是以不同的名目派發而已。那麼,何不一早火速慷慨救企業?

  facebook.com/kachung.law.988

  lawkachung@gmail.com

[责任编辑:蒋璐]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