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事講場】試題出事暴深層次問題

2020-05-22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李明生

  「1900至19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今年文憑試歷史科考試題目,引起廣泛爭議,當中牽涉政治問題,亦關乎良知問題。

  鼓吹侵略有違道德

  學術自由應充分開放,容許不同意見互相碰撞;可是,有些基本價值卻是不容爭議的,而自由討論亦有程度之分。簡單如侵略別國的行為,歷史上肯定沒有利多於弊的空間,譬如在歐洲不會有人談及「納粹發動二戰是利多於弊?」由西葡到英美亦不會問印第安人「殖民主義對美洲是利多於弊?」事實上,就算在日本,一旦有人問及「日本透過侵略手法建設大東亞共榮圈,對東亞是利多於弊?」必然馬上招來軍國主義復辟的罵名,舉國上下必然齊聲嚴厲譴責,更莫說是受過三年零八個月戰禍摧殘的香港。

  事實上,所謂「利多於弊」必須考慮當刻受眾,而非僅僅事後的旁觀者。因為,這既傷害受害者的感情,也無視人類基本道德價值。要討論「侵略是利多於弊」,實等同於鼓吹侵略戰爭的正當性,實不排除香港下一代會誕生戰爭狂人,狂言「我侵略你,是因為侵略戰爭可以利多於弊!」即使學術自由如大學水平,以上命題亦沒什麼討論空間,更何況中學文憑試?

  重點不在答題在出題

  或曰,考生只要回答「不同意」相關「利多於弊」的說法便成了。再次重申,相關考題的錯誤之處,並不在於考生如何作答,而在於題目極具引導性,甚至包含考生可以回答「同意」的選項。事實上,過往歷史科一直都有類似考題,要求考生回答「同意」或「不同意」一個說法;然而,過往卻鮮有如此引導性,尤其是從考題到附設資料均引導至一個絕對錯誤的道德價值觀。另外,相關考題過往的評分準則,只要考生言之成理並輔以史實佐證即可;如此的話,考生豈不認為答案是可以「同意」侵略戰爭竟可「利多於弊」?

  或曰,只要考評局只給「同意」的考生分數,「不同意」的考生則整體給予0分,一切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可是,這種有違一般評分標準的做法,難道又對考生公平嗎?這就是考題具有引導性的根本問題所在。而事實上,上述說法已包含了「考題沒有可爭議性」的前設,即考生必須回答「不同意」;那麼,豈不反過來肯定了考題設定有欠理想?為何要設一個毫無討論空間的辯題?事實上,如果考生回答「同意」,由考評局到社會各界,又是否認同考生、給予考生滿分?若不,這就是嚴重誤導考生,因按考生過往操卷經驗,這類題目無論同意與否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取分。總的來說,此問題表面上可容許答同意或不同意,惟歸根究柢卻只能答其中一面,回答另一面則是零分,則這條試題是否誤導了考生?

  為了政見 泯滅良知

  取消試題另一好處是令該試題永遠從歷屆題庫裏消失,否則試題就會成為歷史試題庫的一部分,影響日後考生的應試準備與知識學習。眾所周知,操練歷屆試題乃學生一大學習途徑。

  黃營之可憎可惡,乃為求達到一己政治目的,而不惜做盡一切違反道德之事,篡改歷史正是其中之一。過去好一段時間,網上許多黃媒已不斷重新演繹歷史,方向不外乎是抹黑、醜化、貶低中國形象,從而達到「仇中」「反中」、以至「去中國化」的洗腦工程。沒料到的是,這股重新演繹歷史的潮流,還透過受黃媒耳濡目染的「黃師」而帶進校園,在通識科,類似偏頗、失實的教材屢見不鮮。其實,早於通識教材另類演繹林則徐銷毀鴉片事件,網上一早已有大量曲線「貶中褒英」的說法。更沒料到的是,現在竟連文憑試試題亦遭「黃師」攻陷,包括能夠突破考評局內擬題、審題等重重關卡,而當中負責歷史科的評核發展的教員,更被揭發曾於社交媒體上宣揚「沒有日本侵華,哪有新中國?」的言論。

  就如過去修例風波讓少年、青年充當馬前卒,黃營堪稱極盡扭曲真相、顛倒是非、以至泯滅道德與良知,去誘導青少年,包括狂言「黑警死全家、禍必及妻兒」等等。誰又對日後在通識之類科目提出探討「姦殺黑警妻女/夫兒是利多於弊」感到意外?其實,在修例風波期間,「私了」行為豈不已經肯定了「侵略」的正面作用?其潛藏的意識形態正是「我私了異見者或敵對陣營的商舖,對香港是利多於弊!」

  連串事件反映出,黃營的高度政治化,甚至唯政治化的思維,已經凌駕一切基本良知了。取消試題,只是撥亂反正的一小步罷了。如何解決教育界內的深層次問題,以及如何讓良知、真相重現香港,依然任重道遠。

[责任编辑:肖靜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