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聰/文
油價跌至負數,現雖「撥負返正」,但長線仍然黯淡。短線看淡的藉口雖是滿瀉,但美國不少油井已停產,無形之手已在發揮作用。長遠一點看,任何價格都離不開供求,而對油市這類供應欠彈性(供應曲線偏垂直)的市場,價格對需求較對供應變化敏感。所以,產量多固然是跌價原因,但需求減之因素更見功,而這可分收入和替代效應。
收入效應即整體宏觀影響。油是資源,其整體宏觀因素便取決於全球經濟好壞——今時今日這方面已毋須多贅了。替代效應則是石油跟其替代品的相對需求。石油污染,潔淨能源佔總能源使用比例由昔日的零頭到今天已近三分之一。汽車佔石油需求約半,早有預測指電動車將於五至十年後普及,屆時用油勢將減半,這才是油價致命一擊。
此等能源替代其實在一個世紀前已發生過。19世紀工業革命前,人們都是燒柴。工業革命出現蒸汽機後,發覺燒柴效能低,遂轉燒煤,這尤於19世紀末鐵路革命後,火車出現使之大行其道。其時其實已有石油,只是未普及,直至飛機面世、汽車流行,石油需求才急增。這正是一、二戰之間,大蕭條前的1920年代,當時煤價也風光過,但一場大蕭條後,煤價從此沒落。是否熟口熟面?一場金融海嘯,油價亦由此沒落。
從19世紀末起至二戰時期的美國無煙煤批發價(早年只計紐約港口,故兩價有異)與約一世紀後的油價比較,可見兩個行業周期皆已見頂。依圖所見,百元油價已無望,但重返半百卻非難事。從近年油產成本曲線所見,中東最便宜的也每桶15至40美元,還未計煉油、倉儲、運輸等額外成本。換言之,即使油商白做,油價也20至40元。
三年半後付運的紐約期油價現於40美元,較遠期如八至十年後付運的則50美元;按近十年CPI趨勢預測,未來十年累計通脹17%,即這十年後的50美元相當於今天的42.5元。
facebook.com/kachung.law.988
lawkachung@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