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報時評】共克時艱 政府發債值得研究

2020-04-06
来源:香港商报

  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本港各行各業,採取各種有效手段,動員一切力量,因應現時疫情下經濟嚴重萎縮,盡力撐企業、保就業尤為重要。行政會議成員、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昨建議,政府可考慮發債籌集抗疫所需資金,提出了好的思路,因為病毒全球大爆發,誰也不知疫情何時結束,政府要作最壞打算,除了動用現有財政儲備外,也需要對庫房不斷進行補充,才能確保防疫資源充足,應對好這場防疫持久戰。發行抗疫債券,既多了一個管道增加財政實力,提供持續投放疫情防控所需的資金,又體現社會各界對抗疫的積極支持,共克時艱,可謂一舉多得,值得研究。

  今次疫情迅速蔓延,全球經濟也遭遇史無前例的重創,各國經濟活動和交往大幅減少,金融市場動蕩不安,股市風聲鶴唳,不少經濟學者認為此次疫情對全球經濟的打擊,遠超亞洲金融風暴、全球金融危機。IMF估計,疫情或導致全球經濟在2020年陷入衰退,現時世界各國都相繼推出各種政策力保經濟,政府直接發債亦是通行的做法。內地就提出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等政策措施,應對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影響;執行嚴格財政紀律的歐盟也已經放寬舉債標準,允許各國舉債以抗疫、挽救經濟,其中德國政府宣布將舉債1560億歐元,幫助企業和員工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意大利、法國、西班牙等9國元首亦發表聯合聲明,呼籲歐盟成員國發行共同債券。

  本港以往一直認為自己財政穩健,故沒有特別需要發債集資以應付開支。不過,香港社會面對疫情衝擊的挑戰前所未見,第一波疫情來襲時,政府推出1200億元的逆周期措施,並成立了300億元的抗疫基金,動用大量的庫房儲備,用途還僅是對嚴重受影響行業提供援助。而隨着疫情迅速蔓延,對本港經濟帶來的打擊全面延伸至幾近所有行業,意味着政府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救經濟、保就業、紓民困,財政儲備使用起來可以似倒水一樣。林健鋒指出,政府現時推出多項基金協助各行各業,庫房收入愈來愈少,應考慮新資金來源,正是此理。畢竟,疫情未出現消退之前,對這場防疫戰必須從長計議,雖然香港底子仍厚,但都要未雨綢繆,如何確保在疫情防控,以及保底紓困、支持經濟的資金需求,做到長用長有,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政府考慮通過發債的方式籌集抗疫資金,好處多多。一是增加了一個融資平台,可籌集更多更充裕的資金用於緩解各行各業面對的財政壓力,發揮支援與保底的作用,有利於穩住經濟、穩住信心;同時市場也多了一個金融產品,讓投資者有新的選擇,為個人財務方面進行部署。二是現時財政儲備較充裕、信貸評級高,籌集資金會較為容易,且全球正持續擴大量化寬鬆的規模,發行債券的融資成本會很低。三是「抗疫債券」作為特殊時期的一種專項債券,投向清晰,社會各界積極認購,正好體現全社會共同承擔,齊心抗疫的精神,凝聚戰勝疫情的決心。政府發債一舉數得,對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可發揮積極作用,不妨認真評估其可行性。香港商報評論員 周武輝

[责任编辑:程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