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大灣區發展持續

2019-12-03
来源:香港商報

   作者:淩昆

  日前在北京舉行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確定了三大類16項惠港政策,有利於進一步推動香港與內地融合。兩地融合在當前本港動亂期間更有更大更多的意義,影響為何值得探討。

  惠港政策推動兩地融合

  三大類政策中首類是惠市民七項,進一步方便北上港人的置業、子女教育及金融服務等。次類是扶業界六項惠及本港法律、建築、保險、發債等行業北上營運。第三類是強創科三項以方便兩地創科合作,主要是加強對「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支持,和方便兩地的科研合作。

  三大類涵蓋多個方面,都是具體及有針對性的實質行動,繼續了大灣區計劃推出的促融合政策大趨勢。在中央引領下,兩地正逐步深化、廣化及完善融合政策,尤其是廣東方面不斷完善港人北上居住、就業、就學的方便化,和擴大創業經營的市場開放。在16項後肯定還會有更多政策陸續出台,在醞釀中的成熟一批便推行一批。融合不可能一步到位,但可先易後難按部就班進行,經不斷累積而竟於成。

  大灣區建設計劃擔負為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與發展開路的重任,也成了推動民族復興的長遠戰略的主要力點之一。在此大前提下,促進大灣區內特別是廣東所屬地區與港澳特區的融合,便成了重要目標之一。這既是為了更好地發揮區內潛力,也是為了「一國兩制」的實踐開拓更多空間和探索新路,因此從大灣區計劃推行伊始,促融合便是個重要課題。

  今年來大灣區建設受到預計之外的兩大因素影響:中美貿易戰及年中開始的香港動亂。香港受到的衝擊尤大,包括:一、香港經濟受挫日深步入衰退,旅遊、零售、外貿轉口及相關行業更首當其衝。二、兩地交流大減。內地訪客急挫乃主要問題,但新問題陸續湧現:首先中資機構受衝擊自必影響投資、商務交流,其次大學「淪陷」內地師生要急走深圳避難,將打擊招生及學術交流。三、香港中介地位下降。動亂影響兩地交往及營商環境,自必衝擊本港的國際中心及內地開放中介角色。

  中美貿戰亦已影響本港作為兩國間的轉口及商貿樞紐功能。更麻煩者是美國還將香港動亂事件與中美貿易談判掛钩,就此特朗普及其他高官已明確表態,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進一步打擊本港的中介功能。

  北上增加 南下減少

  以上是較明顯的影響,從長遠看還有更危險和暫時較隱蔽的問題。

  動亂暴露了本港前所未見的嚴重缺陷,令港內外人士難以恢復信心。一是港府應變能力脆弱,竟連基本交通設施及企業、個人的財產、生命安全都保不住,管治基礎開始動搖。二是正如伍淑清女士所言:香港已失去兩代年輕人(有友人更指不止兩代)。未來棟樑未立先壞,香港如何會有前途?許多年輕人實際上已是不可僱用(unemployable)者。

  迹象顯示,外資及外面人才已不想來港,隨後港資、港人也要離港,在這新形勢下,大灣區建設仍將繼續向前,但會出現一些結構性調整:一、更多港人港企北上找出路。北上會有更好的工作、學習、居住及創業環境,而方便港人港企的政策將更充分發揮作用。兩地融合將見到北上增加南下減少的新狀況。二、兩地服務貿易形態轉換。按世貿分類服務貿易的進行,有消費者往供應地,和供應者到消費者所在地兩大類。過去自由行推動了更多內地人來港作服務消費,但今後將轉向香港業界北上提供服務。例子之一是本港大學「淪陷」將導致內地師生在大灣區的內地分校上課及創科,形成分校擴容主校收縮的新格局。三、大灣區不能再以香港為龍頭及過分依賴香港作中介。事實上廣東及澳門均正借助吸引香港的資金及人才來提供金融、工商支援及其他高端服務,各自貿區(如前海等)都在這方面發力。四、中央應會更重視在大灣區廣東部分劃出「飛地」,供香港資金、人才及企業拓展創科及各種高端服務。

  以上各項將保證大灣區發展持續,但其中的香港則有走向空洞化、邊緣化之險。顯然,對「止暴」應有更大緊迫感。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