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新得主凱林:希望20年後能控制住大部分癌症

2019-10-29
來源:澎湃新聞
  (原標題:諾獎新得主凱林:希望20年後能控制住大部分癌症)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被問及科研生涯中最大的挑戰時,61歲的新晉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出人意料地表示,那正是他剛跨入研究大門的時候。“我的教授給了我一個很差的成績,還說我的未來‘在實驗室之外’,而非‘實驗室之內’。”
 
  10月28日傍晚,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前夕,凱林從機場匆匆趕來,在抵達上海臨港滴水湖畔後接受了包括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在內的媒體采訪。今年的10月7日,凱林、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約翰·拉特克利夫(Peter John Ratcliffe)和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的格雷格?倫納德·塞門紮(Gregg Leonard Semenza),一同獲得了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以表彰他們革命性的發現讓人們理解了細胞在分子水平上感知氧氣的基本原理。
 
61歲的新晉諾獎得主威廉·喬治·凱林(William George Kaelin)接受采訪。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圖
 
  凱林于1957年生于紐約,美國癌症學家、哈佛醫學院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教授。他在1979年獲杜克大學化學學士學位,1982獲得該校醫學博士學位。畢業後赴約翰霍普金斯醫院實習,後轉至Dana-Farber癌症研究所。1992年凱林擁有自己的實驗室,1998年成為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研究員。
 
  在提及大學的那段經歷時,凱林在此前郵件回復包括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er.cn)在內的媒體采訪時也曾表示,“我上大學時的第一次實驗室經歷是一場災難。我接到了一個無法完成的、無趣的且微不足道的項目。在該實驗室的實習即將結束時,我正確地指出,這個項目實際上是基于上一位研究該項目的人所犯的錯誤或觀察到的人為假象。”
 
  當時教授對他的“打擊”,也是他積極從事臨床培訓而非科學培訓的原因之一。“直到後來,我才有機會在世界一流的導师戴維?利文斯頓博士(Dr. David Livingston)的實驗室中研究世界一流的問題,即所謂的RB基因。戴維教我如何做一名科學家,改變了我的生活。”
 
  在10月28日的現場,凱林還談到了癌症治療的話題。凱林等人的諾獎成果也被認為為有望對抗貧血、癌症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道路。
 
  “我們知道癌症很大程度上和一些特殊基因的損壞有關,然而直到2000年,我們都還沒有獲得人類基因的圖譜。”凱林以修理汽車為例,如果尚不能理解它全部的零部件,修理工作顯然很難。“所以我認為在理解所有的基因之前,我們沒法取得真正有意義的進步。”
 
  凱林同時表示,“我們的確在獲得一些進展,但我不認為會用一種辦法同時解決癌症,我認為會針對每種癌症逐步取得進展。我希望的是20年後,我們能控制大部分的癌症。”
 
  此外,凱林在現場還分享了對年輕科學家的一些建議。
 
  第一點即時能承受住“痛苦”。“當我年輕的時候,坦白說是有一點痛苦的,因為我發現在我的周遭,有很多很多人比我更聰明、更有天賦、更博學,我的教授或者老师們也會督促我,這也會讓我很不安,自己不再是最聰明的那個,但這也是一個人可以快速成長的動力。”
 
  第二點則是一直追求更高的境界。“永遠不要保持一個平緩的‘穩定狀態’。”凱林提到,或許你沒有進入你最想進的學校或者實驗室,但只要盡力做好你的工作,未來可能就會更進一步。
[責任編輯:李振陽]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