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近日,香港大學內有蒙面黑衣學生舉行示威,手持印有校長照片的「尋人啟事」,試圖遞連署信迫使港大校長做政治表態。另一邊,香港城市大學一名新加坡籍助理教授因禁止學生將政治議題帶入課堂,遭致辦公室被塗汙。更早些時候,年僅13歲的孩子身上搜出了汽油彈,用利器對員警割喉的青年也不過19歲。許多人驚駭不已,被視為未來和希望的青少年,竟是肆虐街頭、橫行校園的暴徒。
一直以來,無論是突破法律底線的「勇武派」,還是聲稱「不割席」的「和理非」,參與其中的年輕人都抱定一種心態:我的所作所為是「正義的」,是為了香港好,所以不管用多麼激進和暴力的手段都可以。年輕人思慮人生、憂心未來無可厚非,但如果走上一條錯誤的道路,只會離目標越來越遠。在任何一個文明社會中,暴力都不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人們在行使自由權利時,絕不允許損害他人的自由。極端激進的觀點和行為向來只會適得其反。那些認為可以用拳頭、燃燒瓶、鐳射筆、鐵棍來改變香港的年輕人,不妨回想,4個多月來,我們除了滿目瘡痍的城市、不斷惡化的家庭關係、滿腔的怨念和憤怒,還收穫了什麼?
一個人成長成熟的標誌,就在於當他看問題時,會更多看原因和過程;而當他採取行動時,會更多考慮方法和後果。今天很多香港年輕人恰恰相反。他們在行動時,簡單認為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就可以不顧他人、不計後果。而在認識和理解香港、內地乃至西方國家時,關注的卻僅僅是經過他人包裝後的所謂「民主」「自由」等概念。一名參加示威、年僅11歲的小學生在接受採訪時義憤填膺,說走上街頭是出於良心,而被問及對這場暴力示威瞭解多少時,卻支支吾吾說不出話來。許多斥責、鄙薄內地的香港年輕人,可能連最近的深圳都沒去過。許多視西方國家為民主、自由「天堂」的年輕人,卻從未真正瞭解過西方社會的種族歧視、難民危機、槍支濫用等複雜問題。在「泛政治化」教育的毒害下,一些年輕人缺乏求真務實的理性態度,不是過於自我,就是一味盲從。在一些人製造的虛妄口號下,被連登、電報等網路論壇、群組的惡意喧囂所煽動,失去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和願望。一旦年輕人習慣了隨波逐流、盲目從眾,就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和理性分析的能力,對事物的理解和認知難免走向偏執、封閉和狹隘。
對年輕人,我們還需要談談如何看待「責任」。一個人成長成熟所經歷的最大「痛苦」,莫過於要承擔更多責任,這既包括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也包括對家庭、朋友、社會負責。然而今天有很大一部分香港年輕人,卻習慣了將遇到的問題簡單歸咎於國家、政府,乃至自己的朋友、親人,甚至覺得所有人都對不起自己,而不管自己做了什麼,學校、家人又都該無條件支持。不可否認,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都會遇到問題和挑戰,每一個人的青春都會經歷疑惑和迷茫。然而一味情緒化地反對、指責乃至破壞,不可能解決任何問題,還會反過來傷害真心關愛自己的人。說到底,這是一種對問題的「逃避」,也是一種思維的懶惰。如果不試著用理性、負責的態度處理問題,就不可能真正獲得成長。
一位香港高校的教師講起他的經歷,在他上學時,看武俠小說都是深夜躲在被窩裡用手電筒偷偷看,因為會被視為無心向學的疏懶行為;現在香港中學老師知道學生看武俠小說,卻不知有多高興,因為終於碰到一個肯看書的學生了。這雖不見得是普遍現象,卻足以引人深思。今天,對於香港年輕人特別是還在上學的學生來說,讀書改變命運,能力源於學習,通過不斷學習新知識、不斷增加新閱歷來提升自己,才能獲得影響乃至改變社會的能力。打開香港未來的鑰匙,絕對不在街頭,而在學校的課堂上,在我們應當去讀的每一本書裡。
愛香港有很多種途徑,但暴力絕對不是其中一種。我們呼籲年輕人停下腳步,冷靜思考,明確自己和香港的定位,實事求是地設定人生奮鬥的方向,將個人發展與香港發展、國家發展聯繫在一起,作出對自己也對社會負責的選擇,不要讓自己的青春留下無盡的傷痛和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