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8月末接連舉辦智博會與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兩場AI盛會,到9月初官方提出布局建設20個左右AI創新發展試驗區,再到9月末阿里巴巴宣布AI總體布局已相當完整……可以預見的是,「萬事俱備」的AI發展將大大提速。然而,中國目前勞動密集型特徵表現仍非常明顯,AI俞是快速發展,其將代替人工而掀起失業潮的討論俞是熱烈。9月26日,華為總裁任正非在與人工智能專家的對談中也提到了AI對未來人類就業的影響。他表示,人工智能只會給這個社會創造更大財富,帶來更高效率,而有了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效率,就業的問題自然會解決。
此外,眾多專家認為,AI的全面應用並非一朝一夕,現階段AI的發展需依託傳統行業,展望未來,受限於AI的輔助性質與其技術本身的非獨立性等因素,AI完全脫離人類仍處於幻想階段。因此判斷,AI代替部分工作是階段性的、可控的。 李斯
安徽某公司的機器人與工人在流水線上工作(右圖)。資料圖
AI發展獲高度重視
8月末,中國接連舉辦兩場AI盛會,習近平向2019智博會致信,指中國高度重視智能產業發展。會上指出,中國將加強原創AI研發。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接踵而至,兩場大會大咖雲集,智慧醫療、智慧家居等眾多領域「黑科技」頻現,眾多報告與方案發布,助力智能行業。
進入9月,科技部5日發布《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明確提出,到2023年布局建設20個左右試驗區,打造一批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的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9月26日,阿里巴巴首次披露其AI的調用規模和整體布局,其中包括多項重磅成績,並表示阿里的AI布局已相當完整。
人才需求呈爆發式增長
AI的快速發展直接導致其人才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近年來,各高校也陸續開設AI專業,注重該領域的人才培養。獵聘近日發布的《2019年中國AI&大數據人才就業趨勢報告》指出,在過去18個季度中,AI&大數據領域與互聯網行業的人才需求成倍持續增長態勢,增長倍數明顯高於互聯網行業。
高需求與高薪並行。報告顯示,內地AI&大數據從業者平均月薪為22322元人民幣,超過同期各大行業從業者平均薪資,比各大行業薪資排名最靠前的金融和互聯網行業還分別高出2150元與3275元。
從政府到企業機構再到人才,可以預見的是,「萬事俱備」的AI發展將大大提速。
杭州一酒店內,機器人為顧客送餐。資料圖
新技術致失業憂聲再起
由於目前中國勞動密集型特徵仍十分明顯,轉型尚未成功,AI的風起將引發失業潮的觀點再次被熱議。花旗銀行與牛津大學合作今年初公布報告預測,美國47%的就業崗位可能被機器人代替。在英國,這個比例是35%。在中國,該比例高達77%。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生前就曾警示世人,人工智能和日益發展的自動化將會大量取代中產階級的工作,導致社會更加不平等,還有可能引起嚴重的政治動盪。
上海交通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王延峰表示,隨?新技術的廣泛應用,部分夕陽產業確實會被替代,這種事一直在發生,也從未停止過。
發展動能源於傳統行業
那麼AI「天時地利」後,人類是否將再經歷此前幾輪技術革新後的失業潮?
就發展速度來說,AI技術的全面應用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現階段AI的發展需依託傳統行業,這取決於AI本身的輔助性質。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表示,在AI已全面進入商業應用時代的今天,過去偏重科研發現的「AI黑科技」不再是創造價值的主力軍,未來能給世界經濟帶來百萬級人民幣增長的將是「AI+傳統公司」領域。因為,只有傳統產業才有足夠大的體量去創造巨大的價值。
例如,在傳統超市零售領域銷量預測、貨物供應、庫存配送是運營中最具挑戰的環節。而AI則可通過當日運營大數據預測第二天的商品銷量等情況,從而對次日商品供應、配送等進行精確高效的管理。
而且,目前任何AI都無法通過圖靈測試,所有包含情感的的工作,AI都只能當顧問、助手,但不能當決策者。因此,即便是最令人擔憂的客服等行業,也不會完全被「冷冰冰」的AI完全取代。
技術本身也難「自立門戶」
若只討論AI技術本身,僅需要算法的項目也無法完全脫離於人類而工作。
就目前的情況而言,全球性IT服務公司Pactera Technologies最近發布的報告顯示,85%的AI項目無法兌現其預期的承諾。第三方研究公司Dimensional Research的報告則發現10家使用AI和機器學習的機構中,有8家表明其項目擱置,其中96%的機構說他們在數據質量、數據標注和建立模型置信度方面遇到難題。事實上,即使像IBM、Uber和亞馬遜這樣的高科技巨頭有時由於非常嚴重的AI難題也不得不廢棄總計數百萬美元的重大項目。
少數能夠順利運行的AI算法同樣無法「自立門戶」,紐約大學研究中心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白人男性在AI研究領域佔統治地位,這導致他們的歷史偏見和人類社會的權力失衡,可能會被複製或延續到AI系統之中。福布斯評論指出,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特別是對於像IBM這樣的公司,他們不僅僅在招聘中使用AI,還在員工評審中使用,這並不是完全公平的。
對就業衝擊可控
回顧歷史,每一次新技術的出現,都會有暫時被波及的群體。早在1470年,德國城市奧格斯堡出現了第一批帶有插圖的印刷書時,就有木雕藝人因擔心失業而抗議示威。但實際情況是,印刷書帶來了更多的書籍插圖繪畫需求。再到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爆發的盧德運動、因電商興起擔憂實體經濟的經營者、因網約車出現而罷工的司機……如今看來,被波及的群體大多因此提升了行業水平、或換了一個身份。AI的發展也是一樣,總體將為社會帶來更多的就業崗位。9月26日,任正非在對話人工智能專家時就表示,正如紡織機械的出現,沒有剝奪紡織工人的工作,而是製造出更多更好的面料一樣,人工智能只會給這個社會創造更大財富,帶來更高效率,而有了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效率,就業的問題自然會解決。
數據也顯示,AI帶來的衝擊遠遠小於利好。世界經濟論壇(WEF)預測,到2022年,AI會導致7500萬個崗位消失,但是同時會創造1.33億個新職位。Gartner估計,人工智能將在2020年創造230萬個新工作崗位,同時裁減180萬個職位。
近年來,英國、美國、德國等多個國家的的士車司機因打車軟件的出現而罷工。圖為哥倫比亞的士罷工。資料圖
多措減輕階段性影響
那麼,對於將要來臨的過渡期,現階段應如何預防AI對就業的衝擊?
王延峰表示,「沒有永遠吃香的行業。對每個個體來說,只有終身學習才不會被淘汰。」馬斯克在2019年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與馬雲對話時也指出,今後人工智能會使得部分工作失去意義,所以建議大家去學工程、物理或者做一些和人互動的工作。
李開復指出,有必要對受AI影響行業的從業者進行職業再培訓,而這種再培訓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參與。他指出,接受新工作,被重新培訓,這肯定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因為人有惰性,同時也可能會因此憂鬱,這可能是最大的問題。所以必須要盡全力來推動,政府機構或者企業也應該參與其中。
而在中國多數公司強制加班甚至「996」的整體就業環境下,適當減少個人工作時間,遵守勞動法,也可避免類似「富士康員工連環跳樓」等問題。馬雲在「雙馬對話」中表示,有了人工智能之後,人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去享受作為人的樂趣。不需要太多工作,需要的工作就是讓大家開心,讓大家快樂,讓大家體驗生活,享受人類的生活。
這也是AI存在的意義和對待AI的正確態度。即人類不應與AI為敵,AI與蒸汽、電、甚至掃地機器人一樣,它將使人類從繁複無意義的勞動中解放出來,更有時間精力去滿足更高的需求。
AI掀翻天覆地變化
當然,AI的概念十分寬泛,綜合現在發展情況與牛津哲學家、知名人工智能思想家Nick Bostrom等專家的定義,人工智能主要分為三部分,即弱人工智能、強人工智能與超人工智能。目前,AI技術正處於弱人工智能的階段,例如無人駕駛車、APP與網頁上根據喜好推薦的廣告、甚至打敗柯潔的AlphaGo、金融中的高頻算法交易,這些技術讓人類如臨大敵,唯恐被它們奪了工作的,然而它們都屬於弱人工智能。
這階段的技術不會對人類的生存造成威脅,但有分析認為,現在每一個弱人工智能的創新,都在給通往強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的旅途添磚加瓦。人類還是要懷?警惕的觀點看待正在變得更加龐大和複雜的弱人工智能的生態。
而且,人類最近200年的科技發展速度呈爆發式發展。2000年開始,只要花14年就能達成整個20世紀100年的進步。提出奇點概念未來學家、Google工程總監Ray Kurzweil認為,再往後,說不定每個月都能達成一次。按照加速回報定,人類在21世紀的進步將是20世紀的1000倍。這也是眾多科幻小說與影視作品中,更高等的外星文明對地球忌憚的原因。再加上未來的人工智能將發展到什麼階段,現階段的我們還不能想象,就像古人能幻想出飛機、艦艇,卻無法幻想到互聯網、量子力學。
避免「新盧德運動」
不過,因此限制技術發展也是不明智的,警惕強人工智能的同時,也應避免「新盧德運動」的出現。任正非表示,希望整個社會對新技術都要有寬容,因為沒有學術的自由是不可能有創造發明的。比如社會學家就對人工智能提出了若干倫理方面的質疑,但他認為至少30年以內不會出現社會學家所想到的問題。不妨把人工智能的問題放得更加寬容些,不要設限阻擋人工智能的前進,一個國家會因為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