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世界風雲變幻,深刻影響未來全球格局。各種「退群」事件不斷發生,貿易爭端不斷升級,令到全球市場動盪不安。
全球步入寬鬆周期
7月31日,美聯儲一如預期降息25個基點,先後帶動全球20餘家央行降息,全球進入新一輪貨幣寬鬆時期。
美聯儲降息令到中國的貨幣政策有了更多的操作空間,也為利率市場化改革創造了條件 。從目前來看,過去一年來中國市場整體的市場利率和貸款利率是在降低的,缺乏促使中國放鬆幣策的誘因,人行利率政策料保持按兵不動。
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除重提「六穩」外,亦有一些新提法,如「有效啟動農村市場,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穩定製造業投資」等。宏觀政策表述與年初定調相似,貨幣政策核心在於「逆周期」,預計財政政策將走上前台,「提力增效」。
8月2日人行召開2019年下半年工作電視會議,從中可看出更多中國宏觀貨幣政策之端倪。會議提出,下半年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鬆緊適度,及時預調微調。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進行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二是加強政策協調配合,加快疏通貨幣政策向實體經濟的傳導機制,進一步激發市場微觀主體活力。人行亦提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化利率市場改革等。
可以看出,人行更重在通過結構性而非一刀切的貨幣政策,疏通流動性傳導機制,切實降低實體企業的融資利率。而利率市場化改革也料將集中在貸款利率方面。
中美貿易談判前景不明
7月30日至31日,中美雙方在上海重啟停滯近3個月的貿易談判,雙方都表示此次磋商是「建設性的」,並宣布將於9月在華盛頓進行下一輪談判。孰料8月2日凌晨,特朗普再翻臉,對華揮關稅大棒。
特朗普此舉看似突然,實則有跡可循。從7月29日美聯儲議息會議前,到中美貿易談判進行之中,特朗普就在推特上連番發表了多條針對中國的負面言論,似乎在為美方貿易代表團敲邊鼓助攻,其中不乏隨心所欲而又毫無根據的臆測,難免予人不好的聯想。
就在6月大阪G20峰會中美元首會晤時,特朗普親口表示不會向中國3000億美元商品加徵關稅。言猶在耳卻口風大變,對此美國國內出現了不少反對的聲音,認為新加徵10%關稅是對美國消費品和家庭預算的直接打擊,特朗普實際上是利用美國家庭作為其貿易談判的人質。
正在為謀求連任的特朗普,除了繼續喊出「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口號之外,還總是把國內的矛盾轉移到國際問題上來,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選舉策略考量,但注定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自身的問題。
也有人認為,特朗普此舉是在為9月中美華盛頓談判向中方施壓,以爭取更多的談判籌碼。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自認為深諳交易的藝術,但別忘了,無論是對商人還是國家來說,言而無信是最致命的缺陷。失去了信用,一切都無從談起。可以預料的是,中美貿易摩擦將長期化,雙方進入拉鋸戰,在美國明年大選之前,難有明確的談判結果。
日韓交惡 東北亞局勢緊張
8月2日,美國正式退出《中導條約》,並將對俄羅斯實施第二輪制裁。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當日表示,美俄的《中導條約》失效後,「世界會失去阻止衝向核戰爭的剎車」。在《中導條約》實施32周年之後,國際安全環境面臨新的挑戰。
同一天,日本政府宣布把韓國移出可享受貿易便利的「白色清單」,韓國以牙還牙。日韓互相「拉黑」令貿易摩擦升級,朝鮮乘亂發射兩枚導彈,東北亞局勢趨於緊張。
近年種種逆全球化舉動,給正在減速的全球經濟帶來新的風險。進入經濟下半場,須密切留意各路動向,未雨綢繆進行前瞻性布局。
香港商報記者 李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