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3

大灣區要建成創科基地

2019-04-01
来源:香港商报

   凌昆

  在「兩會」期間,中聯辦主任王志民指香港應發揮創科方面的獨特優勢,參與大灣區的有關建設,並由此打開合作新局面。香港與毗鄰的珠三角地區在創科上確有明顯的雙贏互補模式,可形成「前研後商」(商業化)及「前研後產」(量產成品)的配套。兩地應循上述路向努力,為此又必須先察看當前的形勢。

  創科水平已不差

  其實現時大灣區的創科水平已不差。有報告指大灣區與其他三大灣區三藩市、紐約及東京相比,以科技論文量計僅次並接近紐約區,專利申請量更超過三區總和,顯見成績已很不錯。投入方面廣東表現良好,一直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去年科研開支佔GDP比例已達2.65%,接近美國,今後還要提高到3.5%以上,創科核心區的穗深走廊更要在2030年達到4%以上。科創能力上升帶動了工業生產升級,廣東工業生產中先進製造業比重已由10年前的一成多增加至約六成。

  廣東尤其深圳的創科形態特點是商業化及產業應用能力極強,創新構思或科研成果很快便可變為實際效益,而短板是基礎研究及原創性成果偏少,對此當局已有對策,今後創科發展重點之一便是提升對基礎研究的投入,並按此方向強化院校及實驗室建設,國家及省方都會增加資源供給。香港情況剛好相反,基礎研究較強(有關論文在大灣區內稱冠),但開發能力甚弱,投入資金、人員及成果(如專利申請量)等遠低於穗深等地。故香港與廣東珠三角合成大灣區,在創科上正好互補短處,分享長處。

  為提升大灣區創科能力,中央、粵省及珠三角各市都已有很多部署大舉投入,各類企業亦能積極配合。中央方面有幾項主要措施:一、大型科研裝置將增至5個,令廣東僅次北京成為第二多國家級裝置之地,對基礎及應用研究均甚有幫助,且可由此匯聚科研人才,如東莞便依託中子源裝置設立材料實驗室及大灣區交叉科學中心。二、設立更多國家級科學及工程實驗室,在香港便有20餘個。三、開放更多國家重點科研項目讓大灣區院校參與及支持在區內建設重點項目,如中山大學便有測量引力波的天琴計劃。四、提升信息基建,除5G布局外,還要把互聯網升級至IPv6版本。

  各方積極布局

  廣東省方面同樣積極,最主要的構思是以穗深港澳為基礎建設創科走廊,並結合省市力量成立多個創科核心基地,包括港深創科園、廣州中新知識城、南沙慶盛創科產業基地、橫琴粵澳合作中醫藥產業園、東莞松山湖創科區等。此外,走廊周邊的惠州、佛山及珠海等都將納入:各自有良好產業基礎和大型創科項目。廣東省將設立首批的四大實驗室:東莞專攻材料科學、廣州再生醫學、深圳網絡和佛山先進製造等,實行省市結合發揮各地優勢。此外,廣東已安排共逾6000億元總投資的重點項目,包括廣州的最新型晶體及OLED顯示屏、深圳的光電部件、珠海的集成電路等項目和東莞的芯雲產業城、惠州核電站及佛山的機器人谷與無人機基地等。這些新興行業項目都要求高科技服務配合,由需求拉動促進創科發展。

  省市雙方還安排了不少推動科研的合作平台,並開放讓港澳院校企業加入,例如進行空間科研、海洋科研的兩大聯盟、半導體產業聯盟和高校在線開放課程聯盟等,既促進同業合作,亦強化了對地區發展的貢獻。此外,還有各種合作園區的布置,如南沙粵港澳產業園,東莞與香港合作的濱海灣新區等。省方已撥出專款支持合作科研項目和合作平台建設,務求及早建成啟動。

  香港則在新年度財政預算案中投入多項科研基建項目和增加對科研基金的注資。香港院校正大舉進入廣東珠三角各市設點,包括建分校及聯合實驗室,進行項目合作和合作招聘及培育人才,有關新計劃不斷湧現。

  總之,大灣區創科勢頭甚盛,香港必須把握時機加大投入與粵澳並肩拼搏,將來定必有豐碩成果。顯然,香港必須及早響應國務院副總理韓正指示,把創科藍圖細化為施工圖,配合廣東方面的行動,定出具體的創科投入導向計劃。

[责任编辑:蔚然]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