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914

買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 張茅:讓製假售假者傾家蕩產

2019-03-12
来源:香港商報

  

  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昨舉行記者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中)、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焦紅(右)、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左)回答中外記者提問。中新社

  【香港商報网訊】昨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記者會,邀請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局長張茅、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焦紅就「加強市場監管維護市場秩序」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張茅表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時代做好市場監管工作的根本眼點,我們要「讓人民群眾買得放心、用得放心、吃得放心,力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和良好的營商環境,更好地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同時也提升百姓的消費信心,通過消費者的選擇,倒逼供給品質提升」。

  嚴格保障食品疫苗安全

  張茅強調,要把民眾最關心、危害最大的食品藥品、兒童用品、老年用品等領域作為重點,加強監管,依法全部銷毀查處的假冒偽劣產品。「要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使製假售假者傾家蕩產,公開曝光造假者,讓他在陽光之下無處藏身。」

  張茅指食品安全關係到民眾身體健康,因此要建立最嚴謹的標準,特別是要對標國際先進標準,強化標準實施;實施最嚴格的監管,從源頭嚴防、過程嚴管、風險嚴控,爭取今年餐飲行業有1/3達到明廚亮灶,校園食堂準備向70%目標努力;實行最嚴厲的處罰,包括巨額懲罰制度、巨額補償制度、重獎舉報人制度;堅持最嚴肅的問責。

  去年一系列疫苗安全事件攪動公眾神經,對此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局長焦紅稱,已會同衛健委等相關部門起草《疫苗管理法(草案)》,未來將實行最嚴格監管,並對疫苗研製、生產、流通、預防接種全過程提出更嚴格要求。此外,對疫苗的違法違規行為要嚴厲查處,對監管的失職瀆職行為,也要嚴肅問責。

  嚴厲懲罰「假海淘」

  張茅談及網絡消費時表示,去年內地網上零售額超過7萬億元增長24%,佔全國商品零售總額的18%,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總量達8.29億,網購用戶規模達6.1億。他指,網絡消費給群眾帶來便利,特別受年輕人喜歡,但同時也反映出不少問題,如「假海淘」、涉及壟斷、假冒偽劣等。對此,他表示,電商作為一種新業態,要在規範中發展,在發展中規範。對網購中存在的問題,「我們要加大懲處力度,線上線下用同一個標準,嚴格監管,嚴厲懲罰。」同時,也鼓勵電商經營者和平台自律守信。

  限制保健品企業宣傳

  對中國「保健」市場,張茅坦言,亂象比較多、危害大,必須加強整治,惟相關工作具有複雜性,取證難、認定難,宣傳效果欺騙性較大,整治起來難度大。但國家針對保健產品亂象的專項整治行動已取得成果,據官方數據,從今年1月8日起,市場監管總局等13個部門聯合部署開展了整治「保健」市場亂象的「百日行動」,截至3月1日,行動共立案4865件,案值達51.7億元人民幣。

  張茅說,提出是百日整治行動,但這個整治工作不會局限於百日,必須長期進行,同時要加強科普宣傳,要改革現在的保健品註冊制度,更多地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擴大企業自我聲明的範圍,從廣告法等法律法規對企業宣傳進行嚴格限制,實事求是,不能誇大。對於出現的問題、造成的危害,要依法進行懲處。

      「超級部委」大監管何時顯威?

  昨天的全國兩會新聞中心記者會有一個特別的部委亮相,這就是去年剛剛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說它是「超級部委」,因它併入了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品質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多個部門和相關委員會,掛牌後下轄多達29個司局級部門,組成了橫跨市場的監管「巨龍」。

  從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官網介紹上可見,其職責共分17大類,涉及市場綜合監管、反壟斷、宏觀品質管制、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食品安全監督管理、統一管理標準化、計量等等工作。

  在記者看來,曾經「九龍治水」、權責不清的市場監管工作,如今匯攏後從部門層面消除了職能交叉和真空,但仍面臨如何實現統一監管的難題,這條「巨龍」暫時還無法顯現應有的監管威力。誠如張茅所說,市場監管總局從國家、省、市、縣到鄉鎮、街道是共有70萬人的隊伍,「國家賦予我們的任務是綜合監管和綜合執法,但是各個領域的專業性又很強,所以如何把綜合監管和專業監管相統一,在這方面我們還沒有成熟的經驗」。

  這些工作對於70萬執法者來說以前都是各管一攤的業務,其中多數專業性都很強,要全部達到統一監管水平,不亞於把一群普通士兵悉數進化成全能型「特種兵」的難度。並且,除了培養他們掌握大監管的能力,還要為執法人員配備適手的法律武器。目前,國家市場監管總局還在極力推動相關法律與監管相銜接,這項工作也堪稱繁雜。

  新組建不到一年,市場監管總局更像是要做一個要負責國人衣食住行全鏈條監管的「保母」,相信在未來真正形成統一監管「戰鬥力」後,蘇丹紅、毒奶粉、假疫苗、吃人電梯等屢屢降低民眾信心的安全事件,有望成為大家生活中的「過去式」。

  香港商報記者 敖雷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