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剛剛過去,亦留給我們很多經濟數字和值得思考的問題。回顧2018年香港零售業表現,上半年增長強勁,去年2月本港零售總銷售額更是創8年來最大升幅。但下半年開始,香港零售業增長開始放緩,兩項新交通基建的開通似乎亦沒有帶來轉機。2019年,香港零售業能否走出寒冬?
香港商報記者 范曉昱
近日,HMV數碼中國(8078)宣布,旗下HMV零售因缺乏償債能力,決定自願清盤。隨後其又發澄清強調,重申集團運作一切正常,主要業務仍包括藝人管理、影片及電視節目經銷及製作等,並指集團不受是次HMV零售清盤影響,HMV零售清盤只限於香港地區。該消息不禁令人產生擔憂——香港零售業是否已難止跌勢?
HMV清盤屬個別例子
對此,香港零售管理協會主席謝邱安儀接受本報訪問表示,HMV清盤屬於個案,或與其營運模式及科技發展步伐有差異,以及消費者消費行為轉變有關,不能代表整體零售表現。雖然香港零售業尚未到「失去吸引力」如此嚴重的程度,但謝邱安儀指出,現時本地及內地顧客消費力都有下降趨勢,對整體零售增長都不太樂觀。
數據顯示,本港零售增長7月開始顯著放緩,僅錄單位數增幅。儘管廣深港高鐵及港珠澳大橋兩項主要基建先後於9月及10月開通,整體零售市道亦未有太大變化,10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續錄5.9%單位數增幅,至397億元,雖較9月的2.4%略有加快,但升幅較8月的9.4%明顯減慢。
即使去年「十一黃金周」訪港旅客按年增約20%,亦未見帶動與內地旅客相關的消費品類別大幅增長,10月份珠寶首飾、鐘表及名貴禮物的銷售僅錄得3.3%的增幅,增幅較上半年平均錄兩成以上增長大幅收窄;而「電器及其他未分類耐用消費品」及「藥物及化妝品」的銷貨價值則分別升16.1%及14.9%。
香港零售業受外圍影響大
作為珠寶業龍頭之一,周大福(1929)於上半財年香港同店銷售按年增長超過24%,表現不俗,且2019財年下半年有聖誕節、農曆新年、情人節等節慶,為珠寶業傳統銷售旺季,預期會為店舖賺得一些人流。但周大福珠寶集團發言人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時表示,仍對其零售前景保持審慎態度,並指出受2018財年下半年高基數及近期環球市況波動的影響,預期2019財年下半年的增長趨勢會放緩。
謝邱安儀認為,零售增長放緩主要與中美貿易摩擦有關,摩擦引致人民幣貶值、股票市場波動、樓市轉趨淡靜,這些因素大大影響消費氣氛,亦削弱市民及內地旅客消費能力。她續指,若明年雙方談判仍未有進展,將會繼續削弱內地訪港旅客的消費力,預計明年零售市道整體將會維持低單位數增長狀態,個別零售類別甚至有可能會呈現負增長。
新基建帶來效應不大
早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去年訪港旅客人數持續增加,10月份當月已超過580萬人次,隨港珠澳大橋的開通,11月份旅客人數將持續增加,將打破2014年來歷史最高紀錄。訪港人數有所增長歸功於9月以來開通的兩大交通基礎設施:高鐵香港段和港珠澳大橋。但這些「嘗鮮遊」的遊客,暫時尚未對零售市場帶來重大貢獻。
謝邱安儀認為,港珠澳大橋來港的旅客多是即日來回,他們的消費金額整體低於過夜旅客,主要購買與民生相關及低消費品,故整體只惠及個別零售類別;而且經高鐵或港珠澳大橋來港的旅客只集中在某些地區,例如尖沙咀、東涌等,個別地區受惠情況較明顯。
她指出,兩項新基建令交通更為便捷,長遠有助吸引更多內地遊客來港,亦為香港零售業增添可能性。但是,要實現具有長遠利益的可能性還需要政府的措施配合,包括改善分流旅客到不同地區、推廣「一程多站」的旅遊項目、吸引更多外國遊客一站式遊覽大灣區以及加強配套設施鼓勵更多過夜旅客來港消費等等。
新零售風吹來香港
除了大市波動以及交通配套措施亟待加強外,香港零售業的運營模式也是影響其發展的一大關鍵因素。近日一支付平台通過調查發現,多達89%香港消費者在過去一年曾因為商舖人多而放棄購物計劃,零售業因而損失多達183.3億元收入。調查稱,57%香港消費者認為可以接受的等候付款時間為5至10分鐘,一旦等候時間超過10分鐘,可能令購物者索性放棄購物或轉往另一家商店購買。
如今在香港,實體店仍主導零售市場,而在內地以及海外已悄然刮起一陣將零售業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科技結合的「新零售風」,阿里巴巴的「盒馬鮮生」、小米的新零售全渠道、亞馬遜的「Amazon Go」都擁有亮眼表現,極大改善了傳統零售業的營運模式。
香港企業亦開始轉型新零售,迪生創建(113)早前宣布,將與合作品牌Harvey Nichols推出新零售模式,而首家新模式的Harvey Nichols旗艦店將於今年秋季在香港揭幕。迪生創建將與Harvey Nichols合作,在店內推出增強AR方案,讓香港顧客在進行網上購物之前,可虛擬試用僅可在Harvey Nichols英國選購之美容產品。
港零售業具「新零售」基礎
在去年10月16日,香港O2O電子商務總會號召40多間本地中小企業在香港開設無人快閃店,希望藉此向香港市民及企業推廣O2O新零售模式。店舖內無店員,在貨架的商品旁設有二維碼,只要打開手機程式掃碼,就可獲得商品資訊,同時還可查閱用戶對該商品的評價及同類商品售價。顧客通過觸屏下單心儀的商品,商品會直接郵寄到顧客家中,整個購買流程可在5分鐘之內完成。
謝邱安儀告訴記者,隨科技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走向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已是大勢所趨。她認為,香港零售實體店的商譽及貨品質素都獲較高評價,具備發展新零售的良好基礎;但礙於缺乏相關人才、物流昂貴及倉存問題,使本港的電子商貿發展比內地及周邊地區緩慢。
她續指,本港零售商應積極裝備自己,以適應行業轉變,例如加快發展電子商貿,運用互聯網及大數據、增加顧客體驗服務,並且在產品類別、推廣方式和多渠道創新求變。另外,在香港推行新零售發展不能只靠行業單打獨鬥,政府亦應給予支持。謝邱安儀呼籲港府加快構建完善的零售電子商貿生態,透過成立「智慧零售體驗中心」推廣業界在零售科技的應用和交流;向業界提供相關技能的人才培訓支援以幫助香港零售業發展以及解決倉存及物流配套問題。
【增廣見聞】日本零售業「保鮮」秘訣
日本零售業一直都處於全球領先的地位,也一直是各國學習的對象。日本零售業究竟有什麼經營秘訣呢?
第一就是其極致的細節與體驗,將工匠精神帶到零售業,是現代零售業特有的日本式創新。以7-ELEVEN便利店為例,數十年以來,7-ELEVEN依靠收銀員在結帳時,隨手記錄的客人年齡和性別,積累了大量的用戶畫像數據。有了這些數據,再結合門店位置和周邊住戶情況,就可以準確投放商品。譬如在醫院附近的便利店會大量擺放粥品,在商圈人群密布區域主推高品質的盒飯,並綜合考慮附近顧客的需求設置印表機、取款機、演唱會門票售賣機等。
日本售貨員年薪可達18萬人民幣
第二是其無差別化服務,日本零售業的賓至如歸感,放在全球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管你是不是目標顧客,有無購買意向,店員總會笑臉相待,極盡耐心的介紹商品。能夠做到這一點,離不開日本普遍的高水準薪資。若以普通便利店導購的時薪情況為例,日本基本在60至90元(人民幣,下同),香港在40至60元,而到了內地10元以下比比皆是。平均一天工作8小時,日本服務業人員的收入至少在500元,即使純粹是打工的日本人,算上加班,年收也可以達到18萬元甚至更高水平。
第三是自助售貨機高度普及,日本的自助售貨機已經過50年發展,自動販售機覆蓋的商品種類也從早期的飲料、零食,發展到果蔬生鮮、咖啡熱飲及化妝品等日用生活品。中國在無人零售的無人貨架和無人店上的探索,從未在日本有過發展,除了日本人注重線下購物體驗以外,更重要的還是幾十米一台的自動售貨機,早已為日本人提供了更便捷的購買方式。范曉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