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玲
今年以來,美國挑起的貿易戰及反全球化風潮讓整個世界經濟,包括中美關係都受到一定衝擊。中美貿易戰為什麼會開打,背後的原因與矛盾,現時流行許多不同的說法與觀點。筆者近日參加一場著名經濟史教授秦暉的講座,頓悟其實不妨試從經濟史角度來探究。
地位之爭未必促成貿易戰
很多人說,美國發動貿易戰是想遏制中國的崛起,是「老大」與「老二」之爭,這種說法仔細想想既不合常理,也不合經濟史事實。「老大」是會嫉妒或不高興「老二」的崛起,但有理性的人都知道,嫉妒或不高興是一回事,但也並不能因此就大打一架,甚至你死我活。畢竟如果真與中國撕破臉,其實美國也損失不少。而且從經濟發展史來看,這種說法也很難成立。1895年,德國一舉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經濟第一,也未見英國就為此拼死要阻擋德國發展、惡化兩國關係;20世紀初,美國超越德國躍居世界經濟第一,並保持至今,當初德國在經濟地位受威脅時也並沒有與美國發動貿易戰。
所以,我們看到經濟史上經濟地位之爭其實並不一定引發國家之間的戰爭或關係惡化。貿易戰如今發生在特朗普上台後的美國,這其實與全球化發展至今,特朗普提出的「反全球化」保守主義思潮有很大關係。
如今美國提倡美國優先,認為全球化讓美國企業、製造業大量外流,特別是流入中國,導致許多美國工人失去工作機會,基層救助人口增加,給美國社會福利造成許多壓力。但是自由貿易當初最早就是由美國提倡,如今世界自由貿易體系也是以美國為首建立起來,如今卻要攻擊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頗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意味;況且,客觀而論,世界經濟一體化發展至今,美國現時想要退出,築牆或者利用貿易壁壘把自己隔離起來,各玩各的,也並非易事。首先,當民眾不能再買到中國物美價廉的商品時,就意味著要花更多倍價錢購買自己國內生產的商品;其次,美國投資遍布國際市場,就拿中國為例,有不少美國投資企業,甚至不少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企業也是美資,如果真將關稅壁壘高築,美國企業和資本家也將受害。
正視自由貿易發展規律
特朗普太過誇大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問題,抑或是他根本沒有正視自由貿易發展規律?自由貿易是商品的流動,同時也是資本的流動。當商品大量輸出時,當然就會取得很大貿易順差,事實上,美國從1877年至1970年代就曾持續過百年順差。可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順差積累大量剩餘資本後,這些剩餘資本必然就會開始到海外尋找其他投資場所,比如就流入當時生產成本低廉的中國市場。資本的大量流入,商品的大量輸出使中國在過去40年獲得高額貿易順差,而恰逢這40年是美國轉入「富國的逆差」時代,過去多年的經濟發展和資本積累讓國內消費水平和能力提升,同時勞動力成本也相應提升,於是美國大量進口商品,逆差自然就出現。所以,貿易的順差逆差是基於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階段,是資本和商品在市場中流動自然會形成,每個參與自由貿易的國家都會經歷。隨中國經濟發展,資本積累,消費力提升,也會向擴大商品輸入、資本輸出轉變,事實上現在已經出現這種轉變,因此要將貿易順逆差、資本外流怪罪於全球化體系是無理的,怪罪於中國顯然也是無理。而且,資本輸出、商品輸入雖然在貿易差上的數字不太好看,但並不意味不利於經濟發展,美國過去40多年的GDP已可證明這一點。
當然,中美貿易戰或許還有兩國經濟制度或市場經濟等差異與矛盾,但談判大前提應是維護自由貿易體系,基於尊重的基礎,畢竟只有合作才有利於共同發展,期待中美貿易談判早日傳來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