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為何對遊客又盼又嫌?

2018-11-10
来源:香港商报

  夏言冰

  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營運才半個月,本地一些媒體的報道風向出現戲劇性的變化,即從最開始追「人流量未如預期」來打,進而質疑大橋經濟效益,轉向批評大批遊客經大橋來港,出現所謂「塞爆東涌」的問題。

  水多了澇 水少了旱

  這種對遊客「又盼又嫌」的矛盾情形,在香港已歷經多年,甚至陷入一種無奈的迴圈。當本港旅遊業處於低迷期,遊客統計數據出現明顯下降時,大家討論的焦點,放在了對本地旅遊、酒店、零售、餐飲業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擔心經濟受到拖累,呼籲需要開拓多元化的旅遊客源市場和旅遊產品,擦亮香港招牌,增加對海內外旅客的吸引力;而在遊客數目回升,絡繹不絕之際,注意力則放在有無發生「塞爆」的情況,以及當地居民如何抱怨本地資源、設施為外人佔用,街道和公共交通變得更擠迫,給生活帶來各種不便等議題上。香港會因為遊客不足而陷入苦惱,也會因遊客蜂擁而致覺得承擔乏力,患得患失的社會情緒,見諸於近幾年非此即彼的新聞報道中,包括看待自由行、內地節假日對港影響、高鐵開通等,無不如是,港珠澳大橋也不例外。

  有這樣的想法,並不是港人的錯,類似的煩惱,亦不是香港獨有。如西班牙巴塞羅那、荷蘭阿姆斯特丹等歐洲一眾熱門景點,近幾年因為觀光客數目激增,引起當地居民反對過度旅遊的抗議活動,也有意大利威尼斯的居民和團體反對政府限制遊客,擔心會為景區的旅遊業和餐飲業帶來災難。具體就香港而言,最好就是既可賺遊客的錢,享受到經濟上的好處,本地居民也不受到影響,不需要承擔什麼後果,但世界上沒有這樣的好事,反而由於本港地少人多、空間不足,使得問題可能更為嚴重,遊客過多或明顯減少,就會「水多了澇,水少了旱」,旅遊接待的平衡度難以把握。

  加快步伐 做好規劃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落腳點是東涌,遊客經大橋抵港,順便到東涌活動和消費,再正常不過。在開通初期,由於一些配套未完善,導致使用人數不多,大橋的效益引起了一些憂慮,還被攻擊為「大白象」,不過事實證明,大家顯然低估了港珠澳大橋的客量,大橋通車後的首個周日,就有7.8萬人次使用,第二個星期日,超過10萬人次出入境,大量人潮進入東涌歇息和購物,導致巴士站人龍延綿,食肆一位難求,東涌居民怨聲載道,投訴旅客太多,妨礙日常生活,引來負面反應和情緒。此情此景,何其熟悉,與當年的「反自由行」如出一轍,若不妥善處理,加上某些人借題發揮,有意激化矛盾,「趕客」事件隨時可能重演。

  人流驟增,東涌逼爆,反映的是接待能力不足的問題,在未能有效得到改善之前,做好人流管控和疏導工作,必不可少。政府已經採取措施,包括加密穿梭巴士車次,增加直通巴,加快疏散人潮,以及安排交通分流;聯絡旅業界,研究旅行團稍後減少以東涌作落腳點;去信廣東相關部門,反映沒「地接社」的旅行團問題,希望從源頭處理違規旅行團等,相信能夠有效緩解「逼爆」問題。

  同時,香港也要檢討,為什麼一早預料港珠澳大橋開通,直接受益的是大嶼山一帶的昂坪360景點、東涌等地區,遊客量必然會不斷增多,特別是隨粵港澳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成型,未來上述地方更會成為休閒、娛樂及旅遊熱點,卻不汲取「自由行」逼爆的教訓,提早做好應對準備,加強配套,及時進行擴容,全面提高接待能力呢?現在面對大橋的經濟效益,看得到卻吃不到,落入對遊客「又盼又嫌」的舊窠,一再「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要怪只能怪香港缺乏前瞻眼光,自身的努力還不足夠。如今大橋已經啟用,當局應加快步伐,充分釋放大橋紅利,早前政府制訂的大嶼山發展計劃,以及「明日大嶼」願景,都要盡速推動落實,繼續拖拉下去,只會令問題愈滾愈大,既浪費了大橋資源,又損害香港的整體利益。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