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 表现有多种方式

2018-09-07
来源:千龙网

   多年以来,现实题材影片一直在中国电影创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电影人通过艺术创作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对主流价值观的坚守和弘扬。随着电影观念的发展和电影技巧的升级,新锐导演处理现实题材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其传递的价值观、承载的社会担当则一脉相承。

  日前,业界专家会聚北京,探讨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经验与成就,也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期许与展望。

  现实题材叫好又叫座

  电影在中国生根已久,近一二十年进入高速发展期。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研究员赵小青对中国电影的题材、风格做了简短的历史回溯。2003年,中国电影迈开产业化脚步,影片的选材、风格类型曾出现巨大变化,古装片一度大为盛行。不过,这一现象没有持续太久,现实题材即强势回归。“都市情感片《失恋33天》的火爆带动了一批类似风格、题材影片的创作,后来又出现了以《泰囧》为代表的公路喜剧片系列,直到近年的《湄公河行动》《战狼2》《红海行动》等,现实题材影片佳作层出不穷。”赵小青表示,现实题材影片不仅“叫好”,而且“叫座”,从2013年到2017年,排在中国电影票房年度榜单前10名的作品中,从来不乏现实题材影片的身影,有时还占比颇高。

  前不久,号称投资额极大的魔幻巨制《阿修罗》上映短短几天就宣布退出市场,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电影理论研究部主任王纯将此事件视作一种象征。“2002年,《英雄》的横空出世开启了中国电影视觉技术主义的创作路线,《阿修罗》的退出则宣告视觉技术主义向立足现实的情感主义路线转移。”王纯说。

  题材、手法日益多元

  专家认为,中国现实题材影片不仅历史辉煌,而且发展向好,创作题材、手法日益多元。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副教授张冲说:“近年来,一批新锐导演的电影观照现实的视角独特而深刻,比如周子阳编剧并执导的《老兽》、郝杰执导的《光棍儿》聚焦老年人生活,李睿珺执导的《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思考死亡话题等,这些作品丰富了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的面貌。”

  与题材的多元化同步,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创作手法也越来越丰富。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副所长赵卫防发现,许多电影用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方法处理现实题材,看似消解现实,实则独辟蹊径地挖掘了现实的深层内涵,揭示了主流价值观。“日前上映的《西虹市首富》就是如此,它大胆地运用看似消费现实的艺术手段展现为花钱而苦恼的闹剧,最终通过主人公在金钱与情感的抉择中选择后者,完成了对现实生活真谛的揭示和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回归。”赵卫防说。

  可见,挖掘现实不等于苦大仇深,电影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有多种方式,关键在于价值立场的坚守,丰富多元的创作图景需要更加宽容的社会氛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表示,一部分人对年轻电影人创作的现实题材影片怀有一定的误解。比如,《小时代》系列虽有矫情之嫌,但其落脚点不是炫富,而是通过富有的帅哥深爱穿着球鞋的女孩表现朴素感情对金钱的战胜;《闪光少女》看似描写了年轻人对历史的告别,其实它的根底在于通过年轻人对古典音乐的狂热喜爱表达他们对历史的珍视。“并非所有现实题材都必须是重大题材,对于年轻人表达观念、守住底线、弘扬主流价值的创作尝试,不要急着批评,他们的影片所反映的或许恰恰是当下最真实的现实。”张卫说。“与第四代、第五代导演强调创作从内心感受出发相比,青年创作者有着更加鲜明强烈的市场意识,善于捕捉社会与观众的情感共鸣点,赋予作品艺术以外的社会价值。”王纯说。

  以机制、行业氛围助力发展

  中国现实题材电影创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专家希望它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文艺报》艺术评论部主任高小立发现,中国现实题材电影以喜剧居多,虽然讨巧,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深刻性和批判性,而这两点恰恰对现实题材影片来说非常关键。资深媒体人漆谦从人物塑造的角度提出建议。“人物性格、行为设计需要注重从社会文化深层寻找根源。在这个问题上,印度影片《摔跤吧!爸爸》《小萝莉的猴神大叔》等值得参考。”漆谦说。

  除了具体的创作问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副院长罗军从机制、行业氛围的层面为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出谋划策。罗军认为,中国电影创作的整体状态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差距,中国电影人需要正视现实,不自我陶醉,也不一味逐利,而是沉下心来制作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现实题材电影。“以色列、瑞典等国家的电影基金会特别强调电影对民族文化的承载和构建、对本国文化多样性的保存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并根据影片的特点决定从创意、拍摄、制作、宣发的哪一个环节开始介入和资助,这对本土电影尤其是现实题材电影的发展很有帮助。”罗军说,“我国的电影基金会如何更有效、有力地支持本土电影创作,还可进一步研究。”

[责任编辑:郑婵娟]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