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6

一生文學貢獻 各界緬懷讚揚 著名作家劉以鬯逝世享年99歲

2018-06-10
来源:香港商报
  
 
  【香港商報网訊】記者金敏華報道:香港殿堂級小說家劉以鬯,8日下午14點25分,於香港東華東院逝世,享年99歲。這位與張愛玲同時代文學巨人的離世,被導演王家衛稱為「象徵了戰後南來作家在香港異地開花之時代的終結」。
 
  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對劉以鬯教授離世表示深切哀悼,並向他的家人致以最深切的慰問。劉江華說:「劉以鬯教授一生推動香港文學藝術,是香港的文學泰斗,其貢獻惠及多代香港作家。他的離世是文化界一大損失,我們永遠懷念他。」
 
  上海出生17歲寫下處女作
 
  原名劉同繹的劉以鬯,祖籍浙江鎮海,1918年12月7日出生於上海。少年時喜流連租界,看見白俄女子被生活所逼,淪落街頭當妓女,17歲(1935年)他以此為題材創作小說處女作《流亡的安娜。芙洛斯基》,從此開啟超逾80年,留下數千萬字作品的漫長文學生涯。
 
 
 
  劉以鬯在香港文壇多次獲得高度肯定,曾被評為香港書展及文學節首屆「年度文學作家」,獲頒香港藝術發展局「傑出藝術貢獻獎」、「終身成就獎」和香港特區政府銅紫荊星章。
 
  《酒徒》堪稱首部華文意識流小說
 
  劉以鬯已出版的40多部作品種類繁多,代表作《酒徒》是文學界公認的第一本華文意識流長篇小說,以雙線並行手法寫作的《對倒》、故事新編及詩體小說更大實驗的《寺內》等亦廣受關注。不過,有評論認為,劉以鬯的小說成就,不僅在於將西方手法橫移,還在善於刻劃小人物和城市的光怪陸離。作家也斯就曾表示:「它(《酒徒》)是第一本反省香港處境的現代小說,讓我們看到現代小說的技巧和反思精神,可以轉化為對香港現實的感慨。」
 
 
  詩人鄧小樺認為,《酒徒》將「意識流」這種現代主義技法與香港彈丸小地的社會現實結合在一起,記下了在物慾橫流的社會中文人的痛苦掙扎,「成為香港永不褪色的社會寓言」。
 
  啟發王家衛拍《花樣年華》
 
  《對倒》及《酒徒》分別引發香港導演王家衛拍成電影《花樣年華》及《2046》。周慕雲角色即《酒徒》中的主角,普遍被認為是以劉以鬯為原型,周慕雲後來到新加坡工作的經驗更是與劉以鬯的生平重疊。電影與現實儘管有所差異,不過,王家衛拍攝《花樣年華》和《2046》的其中一個初衷正是想向六十年代的這代作家致敬。儘管《酒徒》和《對倒》早已是經典作品,但的確有不少人因為王家衛的電影重新認識這位舉足輕重的大作家。
 
 
  《對倒》於1972年在《星島晚報》連載,長約11萬字,但在香港一直沒有成書的機會;遲至1993年,才由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簡體字版,印數也不多。但2000年《花樣年華》一出,迅速帶動了埋沒多年的小說風行,當年南洋某報全版報道的標題大書:「《對倒》走紅,遲了30年」。
 
  扶掖和發掘不少新進作家
 
  作家潘國靈曾經慨歎,除了是享譽文壇的小說家,劉以鬯還是一位知名報紙副刊編輯:「他的副刊編輯生涯,由1943至1989年,前後長達46年。」1985年,中國新聞社找他辦《香港文學》,年過65的劉以鬯欣然接受,結果一辦又是15年半,留下了188期的豐績。這期間,他扶掖和發掘不少新進作家,又竭力為一眾年輕作家開闢專欄,替香港的當代文學埋下種子,促成了香港第一代本地作家的成長。像西西《我城》在《快報》連載,就是他一力促成。
 
  此外,劉以鬯也長期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曾率先將臺靜農和端木蕻良的小說從煙沒中沉出來。潘國靈介紹,「小說、文學評論之外,竟還有時間從事翻譯工作……文學以外,我所知道的劉以鬯,還是一個集郵和陶瓷專家、喜歡砌模型、喜歡在街上閒蕩,可算是班雅明筆下的『閒逛者』。」劉以鬯自己曾笑言「一生人做了兩個人,甚至三個人的事」。
 
  獲讚香港文學開山祖師
 
  曾以5年時間為劉以鬯拍下紀錄片《1918》的導演黃勁輝,把劉氏稱為華文文學世界裏的「一個跨地域的前瞻者」,「他是香港文學的開山祖師」;作家洛楓盛讚劉以鬯栽培或滋養了香港幾個世代的寫作人。他認為:「懷念一個作家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去重讀他的書,讓我們的念記從他的文字開始,在那裏他依然健在!」
 
  小說《酒徒》和《對倒》正是王家衛電影《2046》和《花樣年華》的靈感起源。9日上午,王家衛在微博發文悼念劉以鬯,他寫道:「所有的記憶都是潮濕的,悼劉以鬯先生。」
 
  《香港文學》雜誌表示,全體同仁對劉公的逝世致以深切哀悼,對劉夫人羅佩雲女士表示最誠摯的慰問。
[责任编辑:李振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