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66

大灣區+一帶一路猶如雙引擎 香港金融中心飛得更高

2017-10-11
来源:香港商報

 

 

  債券通開通讓外資可以投資內地債市。

  作為國際金融中心,香港與紐約和倫敦並駕齊驅,有著「紐倫港」的美譽。不過,天平正向香港傾斜。過去數年,香港受惠於人民幣國際化,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隨中國經濟力量不斷提升,加上有粵港澳大灣區與「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扶持下,金融業界認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望更上一層樓。  

   

 

  內地與香港資金互聯互通。

  香港商報記者 吳天淇

  國際上大灣區形成的重要特徵,是以中心城市為核心、帶動和輻射城市群,如東京灣、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便以東京、紐約和三藩市作為中心,並由此而得名。「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以及廣東省九個城市,經濟實力雄厚,在2015年的國民生產總值GDP約1.34萬億美元,區內經濟增速更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而灣區內地城市2015年利用海外投資額便達256億美元,佔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五分之一。

  香港一向是內地企業的上市融資平台,現時港股總市值已逾30萬億元,本港首次公開招股金額(IPO)連年全球奪冠。近年來,隨互聯互通機制,包括滬港通、深港通以及債券通相繼推出,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融合,持續擴闊其深度和廣度,勢將吸引更多大灣區優質企業以至海外企業,利用香港融資集資上市平台籌借發展資金,為本港金融業帶來不少機遇。

  港金融實力勢加強  

   劉怡翔認為香港與內地應加強金融合作促進大灣區金融創新。

  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劉怡翔認為,大灣區內香港金融業最發達、與國際聯繫最緊密,可以通過加強與內地金融合作,進一步拆牆鬆綁,促進區內金融服務及資金流動,大力推動大灣區的創新及發展。

  香港也是人民幣國際化及內地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主要通道,是全球最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擁有境外最大的人民幣資金池和人民幣融資中心,2014年最高峰時人民幣資金池突破萬億關口。香港亦是亞洲最大的資產管理中心。香港除了可以為區內企業提供融資外,在引進國際投資者,與環球經濟接軌方面,香港具備獨特優勢。

  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不會是單一中心城市群結構,大灣區有香港、廣州和深圳三個高度發展的核心城市,在該區域發展中均舉足輕重,香港則擁有「一國兩制」的優勢,大可與區內城市群加強協同作用,利用各自的特色,加強互補,創造一加一大於二的經濟效益。

  一國兩制具優勢  

   張華峰相信大灣區城市加強合作,可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經濟效果。

  張華峰提到,香港可運用其傳統金融領域的優勢,為大灣區企業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如集資、融資和資產管理等,並協助拓展人民幣服務,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他指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量基建項目融資,既可銀團貸款,亦可以是債券融資,區內既尚欠一個能起槓桿作用的金融中心,中國又是「一帶一路」的牽頭人,香港可憑藉本身金融業優勢,發展成「一帶一路」最重要的金融引擎。

  最近民建聯的大灣區規劃建議便提到,粵港兩地政府應盡快擴大跨境人民幣貸款的試點範圍,至整個廣東自貿區;並通過合作,在區內發展融資租賃產業,進一步促進人民幣資金,在粵港跨境循環使用;並應積極鼓勵更多合資格的非金融企業和金融機構,來港發行人民幣債券,共同鞏固及提升香港的人民幣離岸樞紐地位。

  張華峰建議,中央政府應盡快推動於大灣區以先行先試方式落實新股通,讓大灣區的投資者都可以認購香港新上市股份。如果落實新股通,並開放IPO給大灣區投資者參與新股上市認購,必然可以增加本港股票市場的深度、廣度和活力,可望吸引更多海外優質企業來港上市。

  新股通可先行先試

  劉怡翔在其網誌中提及,要強化大灣區金融互聯互通,開發更多的融資管道和跨境金融服務,去配合區內企業的發展,而兩地政府和監管機構可制訂更多的優惠政策,促進區內金融服務合作。除政策配合外,大灣區若要徹底互聯互通,便要把各種有形或無形的障礙清除。一個例子就是正發展迅速的電子支付系統,長遠而言,若可建立一個廣泛應用的區域性平台,便能降低香港與大灣區商貿的交易成本。

  民建聯亦建議,應促進區內保險產品互聯互通,研究並推動香港與廣東省的保險業務互聯互通機制,在規管、理賠及客戶保障等方面制訂完善的規則,讓兩地市民可以合法購買對方的合規保險產品。  

   【深度分析】發展灣區經濟 離不開金融創新

  香港是老牌金融中心,但在創新方面卻相對落後,反觀內地近年在創新行業、金融科技等領域都取得長足發展,大灣區的發展正好可令香港與內地互相取長補短。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張華峰認為,香港政府最需要在政策上配合業界發展,為業界提供一個理想的培育環境。

  香港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經濟體,整體經濟如果要尋求更高增長,實有賴推動創新企業的發展。張華峰認為,內地近年在創新行業、金融科技等領域發展良好,特別是一河之隔的深圳,成為不少互聯網公司及創新行業的立足地,不期然地將香港比下去。香港政府最需要做的是在政策上配合業界發展,在一些不合時宜的規管方面,適當地拆牆鬆綁,為業界提供一個較理想的培育環境。  

   內地電子支付產業領先全球,香港反而相對落後。

  新加坡創新勝香江

  去年會計企業德勤聯同新加坡市場研究公司All Street Research共同發表一份名為「Connecting Global FinTech: Hub Review 2016」的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五大金融科技中心分別為倫敦、新加坡、紐約、矽谷及香港。其中新加坡更超越紐約排在第二。

  德勤認為,香港作為老牌金融中心,全球金融中心指數雖高,卻仍未及倫敦、新加坡和紐約。營商指數方面,雖然較倫敦和紐約優勝,但在全球創新指數方面,卻在五個城市中最低。

  該報告亦指出,新加坡能夠成功超越紐約,排名全球第二,主要是由於新加坡政府大力支持金融科技業發展。新加坡政府不但投放了2.25億新加坡元在不同領域的金融科技項目,又設立戰略支付平台、國際科技諮詢委員會及人才發展等配套,可見新加坡銳意成為全球第一的金融科技中心。故此民建聯報告建議,大灣區內可透過對人工智能和電子支付等範疇的研究和實踐,提升區內金融機構及工商業的營運效率,協助業界開拓新的發展模式。例如可打造高度互聯的電子支付系統,以建立起一個可以廣泛應用的區域性平台。

  新上市平台須與時並進

  張華峰提到,港交所早前提出設立創新板(包括創新初板及創新主板),整體概念是正確的,為創新企業提供一個集資平台,將可進一步推動區內創新企業的發展,並期望能吸引更多海外創新企業選擇來港作為基地,帶動區內經濟,為年輕人提供高質素職位空缺。不過,為了確保市場的質素,他建議,創新初板不應猶如無掩雞籠,不設門檻,宜訂下一些最低標準,如獲風險管理基金垂青的情況,量度科技含量的標準,以免重蹈現時創業板成為啤殼和千股溫床的翻版,才能帶動香港經濟再起飛,為今後廿年香港經濟謀取新的發展動力。

  香港商報記者 吳天淇

  港銀潛在客戶將達六千萬

  「大灣區」企業對外擴張,必然需要龐大資金,為香港銀行業帶來眾多客源。屆時,香港銀行的潛在客戶就不只700萬香港居民,而是灣區內6000萬人口,與整個英國全國人口規模相若。

  現時,香港已經有超過半數的銀行擁有中資背景,相信「大灣區」開放,這些銀行打回內地市場應該會有一定優勢。

  宜減少外匯管制

  香港銀行學會高級顧問、香港教育局資歷架構的銀行業培訓諮詢委員會委員陳鳳翔指出,減少政策限制,會是香港銀行在內地更好發展的重要前提,這裏提到的政策限制包括外匯管制。減少外匯管制,可促進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建設,帶來更多兩地資金融通的機會。

  陳鳳翔提議,內地銀監放寬外資銀行准入審批的程序,採取准入制會對港資銀行進軍大灣區是極大鼓舞,屆時網上銀行和實體銀行的數量都大幅增加;期望資本管制亦可以適當地放鬆。

  陳鳳翔承認,內地的政策有時會存在一定變數。但對於銀行來說,這是機遇、也是內地的發展特色。因為如果政策提供的環境都十分順暢,那麼「大家都去做」,反而無法形成銀行各自的特色。舉個例子,最近人民幣管制政策的出台,就會讓一些注重開墾「人民幣離岸儲蓄」市場的銀行在同業中脫穎而出。

  香港商報記者 鄭珊珊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