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666

香港助力灣區 共建中國矽谷

2017-10-10
来源:香港商報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為香港提供科創發展重要契機。圖為大灣區11個城市地理位置。網絡圖片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納入「國家十三五規劃」及「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的國家戰略,基於珠三角高新產業帶已逐漸形成之優勢,灣區可向先進生產及創新研發中心方向發展。業界與專家學者普遍認為,灣區形成後,「9+2」城市群將成為一個合作無間、渾然天成的整體,本港必須抓住機遇以補科創發展之短板,放大自身優勢,與內地人才共同助力灣區,成為世界科技發展高地。

  今年3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明,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從國際上業已成形的知名灣區經驗來看,如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等,雖各具特色,但均離不開科技和創新兩大因素。業界人士普遍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在發揮優勢、打造特色的同時,應以科技創新為靈魂之所在。  

 

  楊偉雄期望,香港研發機構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資源和優勢互補,提升創科成果轉化的能力。資料圖片

  香港作為灣區中的一員,實應發揮己之所長,並利用灣區機會補己之短。香港創新及科技局局長楊偉雄在廣州考察過國家超級計算中心後信心滿滿地表示,「香港有世界級的大學和研發,配合國家的超級運算資源,定能提升大灣區內科研項目的成效。」他亦期望,「香港的研發機構可以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資源和優勢互補,提升創科成果轉化的能力。」

  補港產業短板

  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馬旭飛接受訪問時直指,灣區的成立對香港科創發展意義非凡。他強調,「無科創,不灣區」,如果沒有科技創新,大灣區這個概念將失去價值。

  眾所周知,香港科技產業之優勢集中於中上遊,即想法的產生與高校的科研成果。不過,在生產制造同市場營銷方面,則不具備優勢。馬旭飛指出,「科創是有一個鏈條的,最開始是一個idea(構思),由此而產生科研成果,然後要生產,再要商品化。灣區誕生前可以說想法與科研在香港產生,然後拿到內地生產、營銷。但灣區誕生後,我們可以打通上、中、下遊,毋須再區分香港與內地的分工,可以直接說科技產品或是科技公司是由灣區誕生的,而當這個整體概念誕生時,許多成果將在交融碰撞中產生,香港的科技發展亦可打破市場小等短板的桎梏,從中受益。」

  科創成香港新名片

  雖有先天短板,但在「一國兩制」之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可謂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香港天使投資脈絡主席譚偉豪接受采訪指出,香港發展科創有其先天優勢,香港是世界最自由的經濟體,同內地相比,其法規、市場更為自由開放;同時,香港作為國際化程度較高的城市,最易吸引外來人才,可做大灣區里面最為國際化的人才中心。  

 

  譚偉豪認為,大灣區將區內城市力量化零為整,加起來的力量會以幾何級數上升。資料圖片

  譚偉豪並表示,大灣區成立之意義在於「集部分為整體」,當人們從整體來看的時候,灣區絕對是很有競爭力的科技創新平台。而香港作為大灣區的一員,對其「科創」品牌的重新塑造,有著正面作用。

  「每個城市都有它的名片,香港過去的名片可能是『金融』、『旅遊』,但鮮有人知的是,我們也是一個很有創新力的城市,也是一個很有活力的科技發展城市。加入到大灣區後,香港這一方面的特質便有了向世界展示的機會,香港的名片或許可以加上一個新的稱謂。」

  若要粵港澳大灣區形成真正統一整體,沒有暢通無阻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無異於紙上談兵。正如馬旭飛所言,自大灣區概念提出後,內地城市與香港科創企業之間的相互走訪愈來愈多。「能看到深圳、珠海、佛山等等城市的企業來到我們高校、孵化器走訪,尋求合作機會,主動推薦自己,並邀請我們的隊伍去他們的城市進一步發展,這種事情是越來越多了」。

  一周一行自設關卡

  馬旭飛同時指出,目前科研項目或企業信息仍需要高校或孵化器內部類似於「創業研究中心」的部門去提供。他認為,大灣區成形後,這樣的信息相信會更公開、透明,在信息獲取方面應更為便利,「因為只有便利地、全面地獲取信息,才能進行比較,才能選擇和誰合作」。  

 

  馬旭飛指出,「一周一行」安排不利本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合作。記者蔡啟文攝

  不過,在人流方面,香港設下了不利發展的關卡,內地人員來往香港受時間與次數限制。馬旭飛為內地科創企業發聲,「市場的主體是企業,政府應該做的是提供便利。讓灣區內企業自行去做,這才是市場活力之所在。」

  馬旭飛續說:「很多深圳科技人員反映,對兩邊都認可的科創企業,『一周一行』的限制是不是到了可以改動的地步呢?我覺得,這是政府應該要研究推進的事情。」當人、物、資金、信息真正實現暢通無阻流動之後,資源便會自動尋求最優配置,科研人才與市場人才,以及創業者同投資者,屆時將形成自動配對,這是所謂的「統一整體」形成的先決條件。

  共建灣區智慧城市標準  

 

  香港應配合灣區其他城市,共同制訂智慧城市標準。資料圖片

  著力打造智慧城市為現今發達城市之大趨勢,港府亦積極倡導推進本港打造智慧城市。為免落後於人。智慧城市聯盟會長楊全盛建議,灣區概念形成後,內部城市可集中力量共同研究推出一個統一標準,進而推向世界,例如「物聯網」標準等等,而本港亦可於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楊全盛建議,香港著力發展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強項。資料圖片

  智慧城市同科技發展息息相關,它需以ICP(電信與信息服務)平台為基礎,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的連接,進一步擴充至人工智能、機械人方面,涉及範圍應包括政務、商務、生活。

  集中火力發展人工智能與金融科技

  楊全盛認為,香港發展「智慧城市」不單缺少基礎設施建設,同時缺乏整體方向。他並指出,「智慧城市」是一個涉及範圍較廣的概念,不可拘泥一處、以偏概全,而香港可著力發展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強項。

  目前為止,尚未有城市能成為全方位的「智慧城市」,但單從某一特性來講,仍能舉出例子。如電子支付,內地領先於世界,據相關報告,內地2016年的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58.8萬億元人民幣,估算非現金支付滲透率達42.2%。內地大部分城市已能實現「無現金」支付,一個App基本能夠解決居民的「衣食住行」。

  【深度分析】為香港科研成果產業化鋪路

  香港匯聚世界各地人才,大學的科研水平甚高,然而受限於本地市場狹小等因素,科技未能形成全產業鏈的發展,「科創」一詞亦只能止於「大學」或研究機構。

  缺乏研究成果市場化之動力

  在本港無論是高校,還是研究機構,做項目均主要以科研為導向,而無產品化或市場化的任務。加上香港科研成果一直不斷獲世界青睞,單純的科研成果便已經能夠拿到相對豐厚的酬勞,故而大部分科研人員對成立公司、搞市場沒有興趣,並且也無必要,就如香港中文大學創業研究中心主任馬旭飛所說,「教授、科研人員在商業化方面,或是『不能』,或是『不為』」。  

 

  學者認為,本港科學園與大學科研人員合作有改善空間。資料圖片

  在如此情形之下,香港科創事業如希望全產業鏈發展,邁出產業化之重要一步,便極需組團而生,引入多領域人才;而本港與深圳毗鄰,現在更有「大灣區」之概念,所謂「近水樓台先得月」,逢此機遇,港科研人才同內地市場營銷類人才合作發展是最佳選擇。

  香港科創項目估值相對低廉

  在同馬旭飛教授的交流中,記者了解到,湧入香港投資科創項目的天使投資人均有一個共識,香港有一些科研成果含金量高,達標世界級水準。然而,同內地相比,同等水平的項目被嚴重低估,也就是說能夠以十分便宜的價格投資一個科研水平高的好項目。

  馬旭飛分析原因指出,「估值低的原因不難理解,如果投資人把錢給一個全部是由教授、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那他會懷疑你有沒有能力把這個項目投到960萬平方公里的市場上去,甚至是更大的全球市場上去。」

  不言而喻,現在的投資人更注重科創企業的「變現」能力,當形成交易的能力被質疑,一個項目科研水平再高,也無法拿到合理的估值。

  由此可見,大灣區的規劃之於香港科創成果估值之提升有著重大意義。香港的科研力量與內地的市場營銷力量形成整體,互相補足,成果共享,勢必對香港科研成果估值有著正面作用;而變「你」「我」為「我們」,亦能集中優勢向世界打出更有力量的科創之拳。香港商報記者 王理琪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