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碧珊
剛過去的一周,ICO才剛剛混個眼熟,眨眼間監管層直接開槍把比特幣給斃了。
一直以來,金融界都是以仰望的姿態注視著比特幣,直到TVB做了一回皇帝新衣里面的那小孩,在電視劇踩過界中,被陷害的警察要著草,老友塞給一台手機,千叮萬囑要跟身,因為里面有比特幣,相比現金和刷卡更便於逃避通緝。一語道破,一幣兩面。創新、漏洞與監管的一拍兩散,就此打住不再延伸,這次想說說創新、追趕和共贏的錢景。
倒逼改革確有成效
實話實說,已經很長一段時間沒有走進銀行了,一是日常生活不再需要,來往賬戶自動扣款,普通消費掃碼支付;二是古往今來碼字賺錢不多,實在沒有財富可供管理。再次光臨,驚掉下巴。首先是排隊等號,人滿為患不復存在,一不小心銀行職員還比顧客多;緊接著態度親善,無須埋頭苦干職員笑容自然可掬,耐心推薦最優選項;最關鍵是收費驟降,立馬感覺支付寶和微信被換位了。作為消費者,確實收到馬雲倒逼銀行帶來的改革紅利。
想想之前看到大行半年報,依舊妄自判斷大笨象還靠著吃老本,殊不知銀行沉澱遠不止風控能力,有錢自然講究服務品質,一杯茶水一對一服務,從耐心細緻解讀理財產品風險,到跨行轉賬手續費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加上必須修正固執堅持理財產品不如餘額寶的陳舊觀念;相較之下,獨自對著支付寶和微信APP囫圇吞棗,風險條款全靠自學,高低立現。
拋開還未到來的加碼監管暫且不說,無論是支付寶還是微信支付,第三方支付的競爭异常激烈,當然也刷新一眾消費體驗,最經典莫過於外賣,從星巴克到臭豆腐,隨點隨送。美團背后有騰訊,餓了麼則有阿里,戰績被無限放大,接著問題就來了,事到如今誰來倒逼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改革呢。
龜兔賽跑結果難料
消費再也不能簡單粗暴挂鉤剁手,加上金融二字,便是如虎添翼。有統計,眼下內地消費金融市場規模6萬億,3年后翻番將會超過12萬億。具體財報是這樣體現的,京東二季度業績顯示,京東金融的消費金融業務收入同步增長將近200%;中國銀行控股的中銀消費金融上半年純利增長190%也不丟人。增速來看叮當馬頭,現實中,京東白條名氣斷然要比工商銀行的融e購響亮。用數據來說話,融e購奮斗了兩年用戶6400萬,而京東白條則擁有1.5億個人用戶。
一直以為,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是一場龜兔賽跑,如今看來,別說結果難料,誰龜誰兔也難辨。俗話說獨食難肥,既然蛋糕不小,何不嘗試強強聯手,給消費者更便捷舒適安全的使用體驗呢。說白了,百年銀行不差錢且風控了得,就差了點渠道和客戶;新紮BATJ手握技術也就差了那麼一點點錢,想象一下,哪天镕錢理財、轉賬付款、消費支付、打折促銷每一個金融環節實現無縫對接消費場景,那叫一個舒心寫意。
只不過,時至今日,每每想到支付寶和微信收取提現手續費就心如刀割。互掐傷害的是消費者,合作才有望各方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