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中餐》(作繪者:於虹呈,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獲第五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首獎」
「為什麼以豐子愷作為書獎的名稱,就是因為豐先生是一位充滿童真和趣味的作家,我們希望華文原創童書不忘這一初衷,就是童書是給孩子看的,不是給爸爸媽媽和大人看的,最重要的讀者是孩子,童書要能觸動到他們的內心,讓孩子一看就愛上,或者每晚都要求你讀給他聽,也就是說讀者的接受程度、喜愛程度是不是在那里是書獎最為重視的,其餘的包括畫面的美感等等其實都還是稍微次要一點。」第一次以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組委會董事的身份參與第五屆書獎初審的陳宇慧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此強調。香港商報記者 金敏華 本版配圖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零的突破和向上的勢頭
武俠小說作家陳宇慧多年來以「鄭豐」筆名行走江湖,這位名門之后輕聲細語介紹說:「今年是第一年有書獎組委會董事參加初審,五位初審委員做的主要是篩選的工作,從194本書中挑出30本入圍,再由決審委員從這30本中選出得獎作品。」。
看完全部194本參賽作品的陳宇慧告訴記者,她觀察到的變化是內地的參賽作品水準和數量,比起前幾年有大幅度提升,「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內地的作品量多質好。」她透露,去年80%的參賽作品來自台灣地區,今年則有40%來自內地,「這不是偶然的。」
到底書獎對華文原創繪本的創作、出版和閱讀推廣有多大的推動作用?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執行總監林利芬向記者介紹,出版社出版一本圖畫書(繪本)的時間大概要三年,而每兩年舉辦一次的書獎目前每屆大約能吸引200本上下的作品報名參賽(除了第一年比較特別,因為是針對之前4年的創作,有300多本作品報名),「以今年的30本入圍作品為例,其中14本來自內地,14本來自台灣,2本來自香港,最后得獎的5本作品則分別來自內地(2)、台灣(2)和香港(1),這也是五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歷史上第一次有來自香港的作品得獎。」
林利芬認為,對於華文童書或者繪本的關注和創作,台灣起步比較早,而且已經過了教化意味特別強的早期發展階段,而近年來不管在創作、出版或是讀者、受眾方面,內地都是一個往上的趨勢。「這三個方面缺一不可,你有了讀者有了市場,出版社就會開始重視,出版社一旦重視就會去培養新的作家,作家創作有了出路會激勵他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我知道內地圖書館在推廣童書這一塊上花了很大力氣,尤其是對華文原創繪本在學校、社區的推廣,對家長、老師來說現在越來越重視童書的質素,而不是像以前那樣隨便給一本看就行了,這三個方面成氣候以后,相信內地原創繪本的發展會越來越蓬勃。」
認清方位與方向的燈塔
總部設在香港的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由陳一心家族基金會於2008年創辦,并獲豐子愷女兒豐一吟的支持與允許,以豐子愷先生之名命名。陳宇慧提及,當年書獎創辦人陳范儷栴醞釀設立這個獎項,源於「陳老太太發現自己的孫子孫女讀的不是翻譯過來的國外繪本,就是直接看英文,華文原創繪本很少,所以希望通過設立這個獎鼓勵、表彰優質華文繪本的創作者,包括畫家和作家,同時對出版社也是一種激勵,另外還通過『書伴我行』基金會提升讀者對好的華文原創繪本的關注和重視。」通過在這三個領域不斷「向上提升」,「我們希望有華文的原創書可以達到翻譯書的水平,現在看來需要一個時間的累積。」她認為,華文繪本的質素提高之后,「輸出是很有可能的」,因為國外讀者希望看到不同風格的繪本。
四部作品贏得「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杯杯英雄》作繪者:蔡兆倫,道聲出版社、《等待》 作繪者:高佩聰,香港繪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林桃奶奶的桃子樹》作繪者:湯姆牛,小天下/遠見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及《烏龜一家去看海》 作繪者:張寧,接力出版社)。
說到剛剛揭曉的第五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陳宇慧評論道,今年的5位獲獎作者,來自台灣的兩位作者湯姆牛和蔡兆倫之前已經得過豐子愷書獎,「但這次的獲獎作品,無論是風格還是主題、內容跟他們各自之前的創作完全不一樣」;另外3位獲獎作者都是新人,「第一次入圍、第一次得獎」,雖然是年輕的新晉作家,但作品都非常有特色。以今年的首獎作品《盤中餐》作者于虹呈為例,「她的畫面表現、繪畫風格都非常棒,她在雲南住了很長時間,就近觀察那里的人、梯田,以及米是怎麼一步一步種出來的--現在的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她畫的非常細緻。可以看出,內地有很多年輕作者在從事兒童繪本創作,而且大家都在做不同的嘗試,不同類型的繪本感覺越來越多,整個質素來講也都很不錯。」
事實上,在過去8年多,豐子愷書獎已成為國際華文兒童圖畫書的重要獎項,得獎名單不單成為讀者引頸而待的原創圖畫書指南,也是華文圖畫書躍進國際舞台的台階,部分得獎書更在英國、美國、日本、韓國出版。
曾獲2009年首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最佳兒童圖畫書首獎的作品《團圓》和佳作獎作品《安的種子》,由法國鴻飛文化出版社取得版權后於2015年在法國出版及發行,去年獲巴黎圖書館協會2015-2016年度童書選目,這是繼《團圓》入選2011年度《紐約時報》十大最佳圖畫書獎及美國紐約公立圖書館2011年度推薦100本童書選目之后又一標誌性榮耀。
鴻飛文化出版社還在法國出版了《西西》(首屆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佳作獎),以及曾獲第四屆(2015)佳作獎的《棉婆婆睡不著》。
此外,《最可怕的一天》(2013年第三屆佳作獎)曾入選意大利波隆那插畫展及德國法蘭克福書展台灣館推薦圖書;《看不見》(第三屆佳作獎)則在2016年獲波隆那拉加茲獎的主題佳作獎。成立於2007年的鴻飛文化出版社總編輯葉俊良介紹,巴黎圖書館協會2015-2016年度童書選目是從芸芸8000種在法國出版的童書中挑選出來100種作品,選目種類包括圖畫書(共25種)、漫畫、童話/童詩(共10 種)、參考書、小說、光盤、應用程式。《團圓》進入了圖畫書類,而《安的種子》則是童話/童詩類之選目。他認為,協會對兩本書的評介發人深省。比如對《團圓》(文/余麗瓊;圖/朱成梁),協會認為它以「精準的語調和豐富的色彩營造出一個柔和的氛圍,完美地鋪展重逢的情緒與不因距離而疏遠的親情,讓讀者毫無保留地認同這一段感人的故事。」而《安的種子》(文/王早早;圖/黃麗)則以「溫柔的畫風完美地詮釋了傳統故事。它讓讀者體會到耐心與和諧,與尊重大自然時序規律的道理。」
葉俊良認為,兩岸三地的兒童圖畫故事書領域,經過多年來有心人士努力耕耘,已有了一定基礎,隨著經濟發展,家長對於下一代教育啟蒙的高度期待必然激發更多創作與閱讀的需求,在這個來自世界各地的現代『經典』數目如此之多的時代,「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仿彿是一座牢固的燈塔,幫助華人讀者與創作者認清自己所在的位置,與希望前進的方向。」
通過「代言人」走近「他者」文化圈
在法國,兒童圖畫故事書成為教育與圖書館專業人士關注的對象,始於1960 年代。「半個世紀以來,兩三個世代的創作者不停地挖掘觸動人心的題材,發展新的視覺語言,而全國性與地方性的導讀團體也經由選書向一般讀者解釋這些說故事的方法精彩在哪里。」葉俊良介紹說,在這樣年復一年的堅持下,「經典產生了,有自主鑒賞能力的讀者群也培養起來了。后者的存在,對於創作者是一種絕對的必要,因為如果沒有他們去書店買心目中的『好』書(而不是盲從、買名氣最大、最流行的作家畫家的書),這些創作者不是餓死便是要被迫改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創作者和懂得閱讀的人,出版社的編輯不論如何神通廣大,也無法發展生存。」
不過他特別指出,在鴻飛引進版權之前,被豐子愷獎發掘、鑒賞和肯定的數十種作品都沒有被引進法國,并不是因為它們的圖文品質有缺陷,而是「它們與法國讀者的閱讀需求和習慣有或大或小的距離」。他認為,像《團圓》《安的種子》和《西西》「圖文水平高,事件單純,起承轉合交代完整,人物塑造成功,富含特色,即使不是為法國市場量身定做的『產品』,經過適當的編輯,在爭奇斗豔的法國童書界里是可以理直氣壯地站出來的那一種。」
所以,超越「翻譯」和「產品」的局限,扮演好作品代言人的角色,進行一種忠於原著、服務原著的再創作至關重要,「勇於向讀者推薦而不是被動地賣一項產品」。葉俊良強調,鴻飛版的圖文和原版比照沒有任何更動,只是「通過尺寸、用紙與書末導讀的撰寫讓法國讀者感受到這本書是為他們而貼心地存在。我們這樣做的理由并不是要刻意向外推銷中華文化,而是通過一篇篇輕快或感人的故事,陪伴法國大小讀者走上一個面向世界、面向他人開放的心靈之旅。」在他看來,鴻飛文化所分享的不是狹隘的地域主義與守舊文化,而是具有普遍性的、面向未來的人本主義與人文關懷。而這樣的結構幫助類似《團圓》、《安的種子》這樣的優秀華文繪本往法語文化圈、英語文化圈的童書「經典」走近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