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298

書展新書過眼錄 本土題材受歡迎 繪畫香港情异軍突起

2017-07-30
来源:香港商报

  由貿發局主辦的香港書展25日結束,7日展期吸引近100萬人次入場,不少人趁最後一天入場「掃平書」,更有部分人帶同行李篋入場,令場內變得水泄不通。

       書展有新書嗎?當然,很多書是從印廠直送展場的,書展前一個多禮拜,幾家大出版社的書展新書發布會上,不少新書只得封皮,有些甚至連封面都沒看到。只是,你在書展邂逅的好書未必是新書。一連7日的香港書展已在7月25日落下帷幕,雖然開幕前連續豪雨不停,書展期間人氣最旺的上周日又遭遇「洛克」襲港——尽管是最「短命」風暴,卻也因挂起8號風球而不得不暫停開放5小時,好在下午重開后參觀者井噴,更有出版社趁機推出「台風優惠」,成功吸引人流,挽回不少損失——但今年的入場人次仍引人注目地出現自2014年以來的首次滑坡,為99萬多,略低於去年的102萬人次。主辦單位在書展期間委託研究機構,抽樣訪問超過800位參觀人士,反映受訪者平均預算為812港元,當中近8成以最新書籍為目標(順序則分別為小說、文學及旅游)。這一數字亦較去年的902元為低。另外,來自香港以外地方的參觀人士約為9%,同樣呈現微跌狀態。文/香港商報記者 金敏華 圖/除署名外,均由主辦單位提供

  四年來入場人次首跌

  究竟這是風雨造成的「災情」還是長期上升通道后的拐點,眾說紛紜,雖然今年有370個展商參展,為歷屆最多,但PAGE ONE和樓上書店開益書店、小書商上書局在書展消失,只剩下樂文、榆林等小書店掙扎求存,卻也讓人唏噓。53歲的樂文書店負責人林璧芬入行32年,帶領樂文參與過15屆書展,她說,賣書多年看到讀者群漸老,由獨身一人逛書店的大學生,到帶著兒孫買書,更有老讀者已逝。有忠實讀者表示,嘉年華會式的書展現場人多擁擠,想買書其實不需到書展,但她認為書展對小書店仍有重大意義,因為在書展可接觸到年輕讀者,親身向他們介紹好書,是重要宣傳渠道,「即使蝕,我們仍會撐住」。榆林書店早前在facebook發文,慨叹書展人流減少,負責人徐小姐說,今年是榆林成立20周年,他們特別在攤位設計上下苦工,為重點書印制大型海報,又設不同主題的日本文學、繪本分區供讀者選書,可惜生意額仍較去年跌逾10%。她又說,小書店希望給讀者在連鎖書店外多一個選擇,但讀者反應似乎不如所願,現時網購盛行,榆林在旺角的書店周末已人流稀少,「倘歷史任務已完成,我們或會考慮結業」。市道不景,讀者喜好則令人沮喪。旗下成員包括三聯書店、中華書局、商務印書館及萬里機構等出版社的聯合出版集團曾在書展結束前一日公布,集團在今屆書展最暢銷的綜合圖書頭三位,分別為藝人李家鼎的《鼎爺廚房》,桌球運動員傅家俊的《147人生》以及草日的繪本《貓一般的隊友》,分別售出超過5000冊、1200冊及1000冊。出版《鼎爺廚房》的萬里機構總經理朱素貞表示,食譜是近年一直屬銷量不俗的類別,有不少居於海外的讀者會回港到書展時選購,她留意到購買此書的讀者男性比例特別高。商務印書館企業傳訊部副經理梁麗嫺則表示,今年的科學書較受歡迎,相信是受到STEM教育影響,即使折扣后仍需約200元的書籍,仍有不少家長選購,而且首次登上「Best Seller」;小學補充練習亦多了兩成人選購。但也有參展商對書展大賣的往往是童書、補充練習及教材等,文化書則「10蚊一本都無人買」的現狀大表不滿,諷刺不如改稱「教科書展」,坦言對推動本地文化無幫助。

  回歸二十年探求管治得失

  說回書展所見新書,因為上書局缺席,往年它所編輯的《讀書好》月刊停刊,因此逛書展的人少了一份具質素的閱讀指引,只能憑個人目力所及,略述一二。

  近年香港本土題材書籍是市場熱門,今年是香港回歸20周年,各大出版社自是精心準備。中華書局早前出版的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研究與發展)兼社會學家呂大樂教授的《香港模式——從現在式到過去式》,剛剛獲得享譽全球的國際亞洲研究學者大會圖書獎(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f Asia Scholars (ICAS)Book Prize 2017)之中文國際圖書獎,是該獎項中唯一一本,亦是首本獲獎的中文書。《香港模式》總結了香港社會過往成功的發展模式及制度支柱,如「積極不干預」政策、「新市鎮·公屋·工業」三環緊扣的都市規劃方式等,探討上述因素為何自九七回歸以來陸續暴露出問題和弱點,從而去思考新的策略和發展模式。

  另一套同樣由中華書局推出的「香港經驗」叢書亦值得留意,目前已率先推出包括《香港企業管治》、《香港公務員制度》、《香港高等教育》、《未完成的香港社會保障:批判的導論》及《醫學霸權與香港醫療制度》等5本專著,被認為既有紮實的理論功底和較高的學術含量,又有較多的典型案例和操作手法。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書展期間推出的《回歸20年:香港精神的變易》、《回歸之路:香港經濟發展優勢重審》、《特區管治的挑戰》、《香港特區政治體制研究》以及《飛鴻踏雪——香港基本法實踐20年》等書在浩如烟海的書展現場很容易讓人有遺珠之憾。以《回歸20年:香港精神的變易》為例,英國作家勞倫斯▪杜雷爾(Lawrence Durrell,1912-1990)認為,畢竟文化的重要決定因素,就是地靈(spirit of place)。該書囊括了不同學科當時得令的專家學者,例如社會學的呂大樂、張少強,企業研究的鄭宏泰,社會政策的黃洪,文化研究的許寶強,法律界的莊耀洸等等,對九七回歸后香港經濟、社會、文化的多個方面進行審視,從不同的視角分析和評論了什麼是香港精神,香港人認同的價值在過去20年間發生了怎樣的改變,我們又該如何守護。編著者羅金義在引言中提到一個城市代表的精神價值,又稱市民精神(civicism),引述曾澍基教授於香港回歸5周年時表達他游覽比利時港口城市布魯殊(Brugge)的慨叹:「這座在中世紀僅次於巴黎的偉大航運、文化中心,今天只剩2000長駐居民,蕭條不已,全因全盛時期成功自傲而未知時代正出現巨變」,似乎在心香港會在不知不覺中淪落。

  當然必須要提三聯書店今年推出的《回歸20年數字香港》,該書獨辟蹊徑,通過匯集及整理數據,闡述香港在經濟金融、社會民生、政制法治、與內地關系,以及香港與世界各方面的發展,指引讀者從統計數字中認識香港,究竟回歸20年,港人的生活質素有何改變?香港人的幸福是多了還是少了?國際競爭力又如何?試圖在后真相時代做出冷靜而又一目了然的回答。書展期間,三聯書店特意為該書舉行贈書儀式并舉辦陣容鼎盛的「回歸20年」論壇。

民建聯主席李慧瓊21日下午來到書展兒童天地為小朋友繪聲繪色地講述《木偶奇遇記》。 

  首頒出版雙年獎成尋寶路線圖

  今年書展期間的一大盛事是首屆「香港出版雙年獎」的頒獎禮,對記者來說,這一獎項的得主可謂最好的閱讀路線圖。首屆「雙年獎」接受2015-2016兩年間在香港首次出版的中文圖書及電子書,共吸引逾80間出版社提交超過400件作品參賽。比賽分文學及小說、藝術及設計、社會科學、商業及管理、生活及科普、心理勵志、語文學習、兒童及青少年、圖文書,以及電子書等十大類別,最后除電子書類未有參賽作品達到入圍水平外,其餘九類經過激烈廝殺,都選出了最出色的作品,共有9部作品獲「最佳出版獎」,82部作品獲「出版獎」。

  這9部最佳出版獎作品是《王實味——文藝整風與思想改造》(文學及小說類),該書作者通過口述筆錄、檔案數據、文本解讀,以及新發掘的材料,通過比較不同的聲音和視點,了解和記錄了未能被成功改造思想的王實味的意義。作為珍貴的歷史材料,本書還首次全文附錄王實味1930年發表在「托派雜誌」《展開》上的中篇小說〈三代〉,以及他轉譯并加了按語的〈列寧遺囑〉,歷史愛好者不可錯過。《紫禁城100》(藝術及設計類)則是坡州圖書獎最新得主趙廣超及其設計及文化研究工作室,還有故宮文化研發小組多年心血的結晶。它的視角新,文字洗煉有味,尤其是獨特和精緻的繪圖效果,是引領讀者進入紫禁城這座神奇宮殿的最好讀物之一。《我是街道觀察員——花園街研究案例》(生活及科普)先從城市和街道空間理論出發,然后再微觀花園街各樣元素和關系,包括花園街的市場單一與多元、空間獨占與共享、商業競爭與協作、歷史分散與聚集、主體與依附等等都是環環相扣不可分割的,這些關系建構和影響著花園街的小區關系……同類書中的《共構共建共享:從啟德發展看公民小區的營造》、《再造香港:從小區創新到參與規劃》也都是記者的心頭好。此外,《外佣——住在家中的陌生人》(社會科學)、《香港好走系列:有選擇/怎照顧/平安紙》(心理勵志)、《太古之道——太古在華一百五十年》(商業及管理)、《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圖文書)、《悅心文言讀本(全兩冊)》(語文學習)、《香港百年變變變》(兒童及青少年)也都是一時之選。

  9部最佳之外,剩下82部獲出版獎的作品中其實也有不少可觀之作,推薦《天台耕作》、《親子200游》、《咫尺山林》、《山中物語》、《中國文化傳統的六個面向》、《香港的抒情史》、《年代小說記住香港》、《香港攝1圈+香港攝2圈》、《遠夢筆築》、《繡花鞋——先達商店第三代傳人述說繡花鞋的歷史變遷與半世紀老店的故事》、《<清明上河圖>與北宋城市化》、《英語人生曾鈺成》。

    香港本土題材作品中有一類是近年异軍突起的,就是用畫筆盡述心中的香港情,廣義的畫筆或許也包括鏡頭,流浪攝今年推出的新作《香港游玩攻略88》仍然甚有瞄頭,任達華的《香港別的風景》也甚受歡迎。

  李志清今年新推《人散后一鉤新月天如水那年代的香港歲月》的同時,也在書展舉辦《繪畫香港情》講座。三聯書店這方面尤其著力,今年一氣推出《七十二行》、《龍城風雲》等繪本,尤其是曾獲「第二屆中華區插畫獎」最佳出版插畫獎冠軍的John Ho新作《香港散步日常》,John Ho這次將焦點放回香港,作者走遍香港十八區,通過畫筆記錄每區的特色建築、街道和飲食,展現各區不同之處,留下屬於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印記。畫面夢幻,具有強烈個人風格。而另一本由插畫師Carmen Ng繪圖,香港史學會鄧家宙博士撰文的《香港地區報——18區文藝地圖》則以新穎的裝幀風格驚豔搶灘書展,清新的水彩畫、細膩的筆觸,一邊網羅各區不同古蹟、地標建築、文青據點及郊游玩樂點,一邊帶你重新發現日常風景的美,輕松嚟個深度的風俗歷史文化!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