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15

是創新還是添亂?共享經濟爭相進駐校園引發熱議

2017-09-06
来源:澎湃新聞網

   掃碼取籃球,押金69元,玩半小時收費1元——四川美術學院校園裏的“共享籃球”櫃今夏投入使用,這一新鮮事物同樣也出現在了浙江嘉興、湖北武漢等地高校中。“共享”兩字無疑是近兩年的社會“熱詞”之一,在這一浪潮下,國內高校也“不甘落後”,五花八門的“共享”項目在校園裏興起。

  今年夏天,位於四川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學推出“共享宿舍”,暑期入住旅客多達千人,引起社會熱議;武漢一些高校出現了“共享洗衣機”,將髒衣服丟進洗衣機,掃碼,下單,整個過程完全通過手機操作就能實現;在湖南大學,一群大學生創業團隊則在校園內運營起“共享飲水”項目……

  面對花樣百出的校園式“共享”項目,學校及學生態度不一。有人認為高校是創新、創業高地,“共享經濟”在校園裏繁榮是趨勢。也有人對此持審慎態度,認為“共享”兩個字被濫用,很多項目僅是蹭“共享經濟”的熱點。

  對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鄧智團向澎湃新聞表示,高校發展共享經濟有兩個層面,一是高校學生之間閑置資源的互助分享,可以稱之為1.0版高校共享經濟;二是高校資源對社會開放,算是2.0版高校共享經濟,這是促進高校與社會互動融合的重要路徑。

  “共享”項目瞄准大學校園

  對於高校來說,“共享經濟”不僅僅是出現在課堂上的詞語,火爆各大城市的“ofo共享單車”就是發源於北大校園的學生創業項目,該項目很快走出北大,複制到其他高校,最終成為城市一景。

  如今,“共享經濟”在各高校有了更多的創新和嘗試。2017年8月,位於重慶的四川美術學院初出現了“共享籃球”:在高約1.8米、寬約1米的黃色智能櫃中存放著大量籃球,用戶通過手機微信掃描櫃體小程序二維碼,繳納69元押金後,1元錢能玩每半小時。

  發起該項目的重慶某科技公司負責人顏正位告訴澎湃新聞,“年底之前,計劃在重慶主城區高校、小區、社會球場共計鋪設400台,每個區都配有維護人員。後期還計劃在西南、華中、華南三個地區大量鋪設租賃設備。”

  對此,不少人籃球愛好者大呼方便的同時,網上也出現了質疑的聲音。知名籃球社交平台虎撲上,就有一篇針對共享籃球的討論帖。網友@方律師認為,“這其實就是以高科技手段實現部分自助功能的傳統租賃服務,然後加個 共享 的大帽子而已。現場找個老大爺管這些籃球,估計比機器便宜多了!”

  9月3日 ,四川美術學院公共教學部負責人對澎湃新聞時表示,支持“共享籃球”這樣的新事物進校。“我們以學生為中心,所以項目負責方提出 共享籃球 進校時,便同意了。學校提供的設備畢竟是用於上課、教學的,不可能全部提供給學生。共享設備是很好的一件事。”該負責人表示,目前項目剛剛實施,暫無管理問題。

  同樣將目光投向籃球場的還有湖北工業大學的幾名學生,今年暑假,他們在自己學校運動場上做起了“共享儲物櫃”。主要發起人從賽賽告訴澎湃新聞,此前他們向武漢高校師生發放了近10000份問卷,回收到的8000多份問卷顯示,籃球場上最大的剛需不是“籃球”,而是“儲物”。

  從賽賽對團隊的“共享儲物櫃”項目頗為自信。“我們有三大特色,一是運用太陽能板發電,接蓄電池可以解決持續供電的問題,二是綁定手機和銀行卡,用手機掃碼存儲,開鎖時可以用鍵盤輸入密碼,因而解決了手機存儲問題,三是按時間收費,每小時1元,使用期間可以反複打開。”

  從賽賽團隊前期推出4台共享儲物櫃在湖北工業大學試點,每天的使用率大約50%。他說,新學期開始後,會在周邊高校繼續推廣,使用率將會更高。該校一名女生告訴澎湃新聞:“女生平時喜歡帶包包,打羽毛球時只能放在地上,現在我們幾個人只要開一個櫃子就可以了,感覺不錯。”不過她也有疑慮,“共享經濟”滿天飛,難辨真假。“暑假回家不需要再用,也害怕是騙人的,就申請退費了,拿回了押金。”

  “共享”宿舍盤活高校資源

  四川成都的西南民族大學今年夏天推出了高校“共享宿舍”,暑期入住旅客多達千人,引起社會熱議。輿論普遍認為,在保證安全情況下盤活高校閑置資源的努力值得肯定。

  “共享公寓”的大堂經理程達慧是民大旅遊管理專業大三學生,她告訴澎湃新聞,入住參觀的人來自各行各業,有本校的同學帶父母來入住的,有家長帶孩子來體驗大學生活的,也有在附近實習、旅遊、創業的……

  程達慧稱,參與運營的幾名學生來自西南民大旅遊管理專業,“庫房管理、床品清洗、鋪床、衛生、值夜班,一切運營都是我們在做,挺辛苦,也鍛煉人。”

  在她看來,學校開放共享公寓對學校來說“意義非凡”——利用了校園閑置資源,對外也更增加自己的知名度。“學校假期期間也是熱火朝天,人來人往的。”

  事實上,高校“共享宿舍”不是一個新鮮事物,早在2014年,華東政法大學就在全國高校之間發起了“換房聯盟”項目,會員高校開放閑置的學生公寓、學校餐廳等,提供給參與異地暑期社會實踐的大學生使用。

  目前,該項目已經覆蓋到12個省市18所高校,先後50多支隊伍參與“換房”。

  華東政法大學該項目負責人淩老師告訴澎湃新聞,發起這個項目的初衷緣於兩方面,一是保證學生暑期實踐的安全,二是節約經濟成本。“不少高校在假期都有一批閑置的學生宿舍,如果大學之間能結盟,都拿出一些房源共享,用於接待外省市的大學生實踐團隊,那或許就可以實現多贏格局。”

  “今年聯盟內高校宿舍比較緊張,有些還在整修、裝修中,只得暫時取消了換房聯盟活動。”淩老師介紹,項目實施三年,總共節約經費28萬元。上海教育新聞網2015年報道稱,初略估計,若“換房聯盟”在全國高校推行,那么每年由團中央支出的用於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住宿費預算可銳減數千萬元。

  “目前換宿仍然是免費的,2014年學校用實踐經費購入了一批物資,主要是最基礎的生活用品,也向後管處借用了一些席子被褥等,大多在循環利用。”淩老師告訴澎湃新聞,學校目前也在思考繼續免費是否可行,“因為畢竟宿舍資源很有限。”

  “學校應做好教育和管理准備”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分享”項目在高校中推出。澎湃新聞2017年8月曾報道,湖北大學大四學生楊海北利用學校食堂,創辦了一間“共享廚房”,同學們帶上食材,就能自己做飯,每次花費10元。另外,武漢一些高校出現了“共享洗衣機”,湖南大學一群大學生創業團隊則在校園內運營起“共享飲水”項目……

  “共享經濟”走進校園,社會對此褒貶不一。中國青年報2017年8月底報道稱,不少學生談及“共享+校園”模式時並不看好,認為“什么都可以加上 共享 一詞,感覺是在蹭熱點”。有學生稱,“像廚房、宿舍之類比較私人的地方,如果變成流動式的,會帶來很多安全問題,現在很多東西也是打著共享的噱頭,變相做廣告。”

  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黨總支部書記杜式敏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資源的充分利用,生活成本的節約和環保理念的傳播是“共享”帶來的好處。談到是否應該在校園裏推行各種“共享”模式,杜式敏表示支持,“特別是學生可以在這種模式下,得到更多的好處,比如共享廚房、共享宿舍,既讓學校的資源得到了利用,也節省了學生的費用支出,還培養了環保意識。”

  但是,杜式敏認為,“共享”理念在校園推廣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教育和管理准備。2017年秋季開學之際,北京市委教工委、市教委、市交通委聯合召開了高校共享單車進校園工作現場交流會,稱未來將共享單車管理納入校園日常工作,引導有序投放車輛。

  8月25日,鄧智團告訴澎湃新聞,高校發展共享經濟有兩個層面,一是高校學生之間閑置資源的互助分享,可以稱之為1.0版高校共享經濟;二是高校資源對社會開放,這是高校共享經濟2.0版,能夠促進高校與社會互動融合。

  鄧智團認為,發展高校共享經濟1.0的優勢非常明顯:“大學生間本身擁有的閑置資源非常豐富,而且大學生對這些閑置資源的需求龐大。此階段的風險相對較低。” “對大學生而言, 共享 會是一個不錯的創新創業平台。” 鄧智團說。

  另外,在他看來,發展高校共享經濟2.0最重要的優勢則是:從供給層面來看,高校可面向社會的資源非常豐富,且利用價值高,如宿舍、禮堂、會議室、大型試驗設備、試驗器材、圖書館圖書資源,以及生活娛樂相關的食堂、文娛活動中心、操場等,這些豐富資源的利用效率大多並沒有達到最優狀態;從需求層面來看,包括圖書資源、儀器設備、禮堂、會議室和運動場所等,都有非常大的社會需求。

  鄧智團對高校共享經濟發展前景頗為看好。“一旦高校資源向社會開放形成穩定良好的機制,將讓資源達到更高程度的利用水平,造福社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建立可行的面向市場的校園開放機制,是讓學校資源能夠真正“共享”起來的關鍵所在。他對澎湃新聞說,“高校可結合本校資源(宿舍、圖書館、體育館等)的情況,在征求全校師生意見基礎上,制訂開放方案,可根據開放成本收取費用,並向社會和師生公布收支情況。”

[责任编辑:吴梓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