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5

校友捐贈連續3年居前三 武大人為何熱衷向母校捐贈?

2017-07-10
来源:中国慈善家

  《中國慈善家》2017年6月刊封面

  武大幫:持炬前行

  文丨白筱

  無論是政府主導,或是民間力量的自主爆發,中國經濟在改革開放近40年中狂奔突進。其間,中國企業家的成就在世界范圍內都算得上絢爛奪目。他們中的一支重要且愈發重要的力量,是出身大學,在學校中找到或明確了價值追求的讀書人。

  在讀書人的商業世界中,商業邏輯從來不是全部。將商業上升到人文高度,有所選擇,有所堅守,借商業關照社會,是他們的價值追求和選擇。事實上,越來越多地,我們看到他們廣泛涉足非營利領域,貢獻其商業財富,也貢獻其商業智慧。

  作為高等教育機構,大學像文明的一叢明火,迎來送往,給來者能量,也給來者溫度。只要有人願意,出發遠行時,他可以視這叢火為寄托,並用它引燃手中之炬。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曆中國百年興衰,有置身永恒人性之上的文統、學統,薪火相傳,英傑輩出。《中國慈善家》本期封面專題中,此五位武大校友均是在中國商界具有廣泛影響力的企業家,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改善社會的願力、能力和作為,無論在商業建樹中,抑或商業之外的社會參與和投入上,他們至今明亮著與母校武大高度統一的人文氣質。他們以出身武大為傲,同時,也讓武大引以為傲。他們,同屬“武大幫”。

  從中國古代四大商幫晉、徽、潮、甬開始,地域商幫綿延至今千百載,他們分化、融合、消失或萌發,雖不斷演變,但本質並無不同。他們懷著鄉愁從家鄉走出,在外相互幫扶,同升同達,他們念著“苟富貴勿相忘”,達則濟饋一方鄉土。

  隨二十世紀一葉翻開,中國近現代高等教育隨之開啟。大學,有別於地域鄉土,成了知識分子們的精神故鄉。出發時,他們不必懷有鄉愁,因為大學能給的是知識和人文熏染,他們都帶得走,他們也不必擔心忘記彼此,有相同價值追求的人,總會在途中相遇。他們不再只是回報鄉親父老,同時也將資源與智慧投入到更大的公共空間裏。

  從地域紐帶到精神紐帶,大學商幫像某種進化,或許會成為未來中國商幫的主流形態,現在,他們很可能正在萌芽。

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

  校友捐贈的武大樣本

  文丨袁治軍

  根據艾瑞深中國校友網發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武漢大學校友累計為母校捐款16.41億元,位居中國高校校友捐贈排行榜第三位。以第五套百元人民幣的規格來計算,這筆錢重18.87噸,如果將其一字排開,長度約為2543公裏—這大約是北京到拉薩的直線距離。

  據統計,累計為武漢大學捐款最多的五位校友分別是: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兼CEO陳東升(1.47億元);小米科技創始人、董事長雷軍(1.14億元);武漢當代集團創始人艾路明、周漢生等(1.02億元);卓爾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閻志(1億元),以及中國誠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毛振華(6000萬元)。僅這五位校友,就為武漢大學共計捐款5.23億元。這些款項,有些被用於進行校園基礎設施建設;有些被用來設立獎學金、資助科研項目。

  “他們都是很成功的企業家,是武大的驕傲。”同樣畢業於武漢大學的正隆保險董事長、武漢大學校友企業家聯誼會秘書長蹇宏在說起這五位企業家向母校捐贈的善舉時,這樣評論到,“我們曾在聊天時說起,一家企業做成一個百年老店是很難的,但把一所大學建成千年大學則是有可能的。他們幾個人認為,作為武大的畢業生,用這樣一種方式回饋培養過自己的母校,是一件很榮耀的事。通過捐贈,讓他們在離開母校後,又重新得以和她聯系在一起;同時,他們也希望這種對學校回饋的文化,通過他們的身體力行,繼續傳承下去。”

  這種傳承的起點,在對艾路明的采訪中,我們找到了一些線索。

沈祝三和早期武漢大學校舍外觀

沈祝三和早期武漢大學校舍外觀

  1930年,沈祝三的漢協盛營造廠經過招標,以較低的價格承擔了武漢大學新校舍的大部分工程。在承建武漢大學新校舍之前,沈祝三在武漢三鎮早已久負盛名,是武漢建築業的“龍頭企業家”,當時的漢口總商會(今武漢市工商聯大樓)、景明洋行大樓(今武漢市民主黨派大樓)等著名建築,均出自他的漢協盛營造廠。由他來承建武漢大學的新校舍,實在是再好不過的選擇。

  沈祝三對武大新校舍的工程亦是躊躇滿志,他曾對朋友說:“我給洋人蓋了一輩子房子,今天,我要給國家蓋一所最好的學校。” 但是,他不曾想到的是,武大新校舍的建成之日,幾乎也是他的破產之時……

  沈祝三遭遇的當頭一棒,是他在開工之後,才發現漢協盛的承建標價中遺漏了開山築路的費用;接踵而來的1931年武漢水災以及因當時的經濟危機所導致的原材料價格大幅度上漲,則將沈祝三和他的漢協盛逼入絕境。但即便如此,沈祝三一不主動向業主提高造價;二不拖欠供應商貨款;三不拖欠建築工人的工資。他的解決方案,是將名下的多個產業抵押給銀行,貸款40萬銀元繼續武大新校舍的工程建設。

  1932年1月,沈祝三頂著巨大的財務壓力如期完成了武漢大學新校舍一期工程,除此之外,他信守承諾,奉送了水塔、水池兩項工程—當武大第二期校舍工程開始時,他和他的漢協盛已無力參加……為了修建武大,沈祝三從銀行借貸的款項,連本帶利已滾成100萬銀元。

  “……無論如何我們應當感謝他(沈祝三),當時肯以比較低廉的標價,擔任這個巨大而困難的工程。”1932年5月26日,武漢大學新校舍落成典禮上,時任武大校長王世傑發表演說稱。

  “沈祝三‘毀家興學’,在那么困難的情況下依然履行合同,從那時起,他就把一個基因注入到這所學校中,這個基因,是他對武大、對教育的一片赤誠。時至今日,這份赤誠,依然曆久彌新。”艾路明說,“武大學子對母校的感恩與回饋,發端於此。”

  得益於這份對武大感恩的傳承,武漢大學在近10年中,又獲校友捐建了7棟大樓,它們分別是:萬林藝術博物館(陳東升捐贈)、計算機學院大樓(雷軍捐贈)、億緯電化學樓(劉金成捐贈)、卓爾體育館(閻志捐贈)、文科綜合樓(毛振華捐贈)、研究生大樓(艾路明捐贈)以及科技樓(雷軍捐贈)。它們,已經或即將與當年沈祝三所修建的武大校舍一起,靜靜地矗立在珞珈山上。

  “武大校友的捐資助建不僅能大大緩解學校的財政預算壓力,也使得校園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很快的改善。”武漢大學校友事務與發展聯絡處副處長徐毅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事實上,武漢大學除了有以陳東升、雷軍等為代表巨額捐贈母校的校友外,更有數以萬計的以小額捐贈的方式感恩回饋母校的校友——

  新中國成立後,武漢大學有據可查的校友捐贈始於1980年,而距離本文發稿最近的兩筆校友捐贈,則發生在2017年6月2日。由武漢大學校友總會、教育發展基金會及青年志願者協會聯合發起的小額捐贈項目“微愛珞珈”,在這一天收到了兩筆匿名捐贈,一筆365元,一筆0.01元——至此,通過該平台向武大捐贈的校友,達13123人次,共計向武大捐贈774608.77元。

  武漢大學校友事務與發展聯絡處處長鄧小梅說,正是由於有了精英校友的帶動,才感染了越來越多的校友致力於回饋母校。

  “我是在陳東升學長的感召之下作出這個捐贈決定的。”2016年10月20日,雷軍再次向武大捐款時表示,“我想告訴大家,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報答母校可以從一點一滴做起,用各種各樣的形式真誠地回饋母校,幫助學弟學妹們。”那天,雷軍為母校捐贈的數額,是99999999元。

  雷軍的發言,在武大校友的身上,得到了溫暖的回應。一位通過“微愛珞珈”平台受到資助的武大學生在某次座談會上分享說:“大學四年,每年都會拿獎學金,現在讀研也獲得了獎學金。我常懷感恩、勵志之心,傳遞母校和校友的愛心,本科到新疆支教一年,每月我都從支教補助裏拿出100元資助貧困學生。”

  也許,武大校友對母校的捐贈行為,恰似一團燃燒的火焰,當它被點燃後,就再也不會熄滅—當回饋母校成為更多武大學子的共識,它只會愈燃愈烈,愈燃,愈亮。

  本文選自《中國慈善家》2017年6月刊封面《武大幫:持炬前行》

[责任编辑:朱剑明]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