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 李秀恒
國家主席習近平最近來港視察,主題當然是出席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的活動,以及為下一屆特首和主要官員就職作監誓。在港期間,他先后於不同場合發表過幾次講話,內容均極具分量,充分體現出中央積極推進「一國兩制」在港實踐的明確態度。在眾多要點之中,要選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必定是他引用了香港的一句常用俗語:「蘇州過后無艇搭」。
習主席引用這句話提醒港人一定要珍惜機遇,抓住機遇,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搞建設、謀發展上來,可說是神來之筆,港人特別容易心領神會,不用再多花唇舌解畫。
風景這邊獨好
須知道,當今是一個動蕩的世界:美國自從特朗普上台后,獨斷獨行的作風,令到整個國家政策難以捉摸;英國陷入「脫歐」煩惱;德法正受到難民潮困擾,歐債危機仍使歐洲多國一沉難起;日本安倍「三箭」也無法重振扶桑經濟;還有中東多國受到「顏色革命」冲擊后變得無日安寧。若問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對發展前景有什麼看法?相信絕不樂觀,有些甚至感到前路茫茫。
香港則不同,有背靠祖國的優勢,擁「一國」之便、「兩制」之利,在國家的「一帶一路」經濟戰略和「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正好大有發揮機會。對香港來說,無疑是一個黃金機遇,如果香港繼續被一些政客或分離分子拖入泛政治化的漩渦,錯過了機遇,將來必定后悔莫及。
「一帶一路」是國家長期性的經濟戰略,而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是其中的重要部署,兩者息息相關。所以,習近平臨離開香港時,特意親自見證由國家發改委主任何立峰、廣東省省長馬興瑞、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和澳門特首崔世安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可見其重視之情。
積極參與大灣區
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是國家「十三五」規劃內的亮點。雖然大灣區只占中國土地面積0.6%和占國家人口4.9%,不過中國GDP有12%來自大灣區,是中國最富裕和稠密的區域。2006至2016年期間,大灣區人口增長16%,對比世界三大灣區(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東京灣區),大灣區目前的人均GDP只及它們的28%,仍很有上升潜力。
此外,大灣區除擁有世界級的服務業,同時亦是先進的生產基地。先說服務業,全國GDP有51%來自服務業,大灣區就有63%,而香港的金融、物流、娛樂和專業服務都位列國際前列,對香港GDP的貢獻更在九成以上,這些強項,可在大灣區內大派用場。到於大灣區的制造業,東莞、佛山和中山都是世界著名的生產基地。還有,大灣區可說成是全中國最開放的市場,亦主要由非國有企業主導,有80%總部設在區內都是私人企業,高於中國其他地區。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香港能夠參與其中,其實還有一重深層意義。過去,香港多是以一個被動式或受惠者角色參與,但今次大灣區規劃是香港、澳門和珠三角九個城市共同籌劃,即是「游戲規則」香港有份釐定。這個很重要,一方面是象徵香港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國家政策的制訂,另方面既然「游戲規則」自己有份編制,肯定不會吃虧。
根據今次簽署的《框架協議》,確立了大灣區的合作重點領域,第一條就是共同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香港的高鐵和港珠澳大橋均接近完工,落成后如一切順利,香港與珠三角將可形成「一小時生活圈」,并且可與全國高鐵網連結起來,這對香港居民出行和社會經濟發展影響有多大,可想而知。但是香港仍有人千方百計阻礙兩地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甚至有意把「一地兩檢」妖魔化為高鐵的設障,若然讓這些人得逞,受損失的將是全港七百多萬市民。
「蘇州過后無艇搭」,一句說話可圈可點,勝於千言萬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