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軟銀創始人孫正義捅出將和鴻海投資美國570億美元,其中鴻海投資70億美元。鴻海隨後也證實,郭台銘二會美國總統特朗普,投資美國傳聞坐實。島內瞬間炸開了鍋,「別讓郭台銘跑了」、「鴻海出走美國」等等言論傳遍街頭巷尾,這既是對首富「逃離」的無奈,更是對現狀以及未來的擔憂。
這種擔憂其實不難理解,鴻海,這個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家百萬員工的帝國,2016年營收4.4兆新台幣,相當於9800多億元人民幣,連華為、騰訊、阿里等巨頭都望塵莫及。即便鴻海利潤率偏低,但創造的就業機會和稅收,都是驚人的。就是這樣一個制造全球40%電子產品的大企開始邁開出走的步伐,誰能不擔憂?
只是,口口聲聲要改善營商環境的台灣經濟部,至今過去了半年有餘,卻未見有實際動作。夏天一到,電力告急;人才外流,無處納賢;而詬病已久的環評制度,至今還在開修法公聽會。怪不得郭董公開批評,台灣行政效率太差,他很想建設台灣,但若台灣的風氣不改,未來除非必要,他盡量不想回台灣。
代工帝國悄然轉身
台灣首富發出如此感歎,隔著台灣海峽都能感受到其對島內政經環境的失望,除了上述提到的缺電缺人環評,背後更多的是民粹橫行導致政府運作不暢。加之當下政治對立加劇,反商仇富情緒不斷高漲,在兩岸關系停滯甚至倒退的情況下,郭董出走美國不僅是無奈,更是哀莫大於心死的表現。
更重要的是,在台灣經濟持續低迷的情況下,鴻海已是為數不多持續壯大的大企之一,且近年通過不斷專利累積,島內外瘋狂砸錢布局全球,從電商、汽車到人工智能、大數據,昔日的代工王國已經轉型為多產業布局的綜合集團。這樣的轉型,源於現代經濟風雲變幻,諾基亞手機可以在兩年內轟然倒下,柯達、索尼、夏普以及東芝等血淋淋的例子,讓郭董深感危機。正如他所言,馬雲談了5個新:「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新能源」,讓他一夜無眠。互聯網時代、高科技時代,舊實體經濟已經不行了,如果無法通過互聯網,轉變流通方式,找到新方向,成為新實體經濟,恐怕離倒閉不遠了。
或許,正是這種遠慮,讓郭台銘「狠心」出走美國。相較之下,台灣還是小確幸,毫無危機意識。即便因為營商環境嚇跑投資,即便因為不認一中被世界拋棄,仍舊還能以台灣競爭力提升、經濟數據回暖等聊以自慰,富士康怎能不走?台積電怎能不走?下一個又會是誰?
鍾智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