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

創新城區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新趨勢

2017-06-14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作者:張佔斌 孫秀亭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于2014年5月提出“創新城區”(InnovationDistrict)的概念,將創新城區定義為一個集聚研發機構、創業企業孵化器及支持機構的宜居宜業的城市空間。這些創新城區空間緊湊、交通便利、通信網絡順暢,並提供辦公樓宇、商業公寓、居民住宅、零售中心等配套設施。

  而我國在此之前,也已經進行了創新型城區的相關實踐探索。2010年,科技部確定了首批20個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區),其中北京市海澱區、天津市濱海新區、上海市楊浦區、重慶市沙坪壩區等4個城區為創新型試點城區。經過幾年的試點,各地已建設了許多不同尺度、不同層次的創新型城區,為當地的創新驅動發展提供了結構性增量和有益的經驗。

  創新城區已成為城市創新發展的新空間載體

  近年來,創新城區作為一種與傳統城市發展和規划模式迥異的新型城市空間發展模式,在歐美發達國家的幾十個城市和大都市區出現。不同于以往創新集聚區遠離城市中心,很少注重生活品質或工作、家庭和娛樂的有機融合的特征,創新城區的主要特點是:居住、辦公與服務混合布局,居住生態化、辦公智慧化、服務便利化,能夠促進人才集聚,充分發揮智力效應;空間結構緊湊、公共交通通達,可以有效減輕通勤壓力、緩解城市擁堵;線上線下網絡分享,推動知識共享與技術合作,打造分享經濟,降低經濟成本,提高經濟效率。創新城區的出現,將重構城市的經濟產業結構、物理空間布局和社會網絡擴展,這是城市創新空間布局的一個新趨勢。

  伴隨着上述趨勢,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企業和人才集聚或遷移到緊湊且基礎設施便利的中心城市。其重要原因在于,相比環境優良的綠色區域,那些知識密集型的企業更傾向于將關鍵研發機構布局在接近其他企業、研發實驗室以及大學的區域內,以便于與後者共享創意和創新資源,進而形成一種“開放創新”(openinnovation)的機制。創新城區作為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功能空間體系中新出現的經濟空間載體,已形成集聚創新功能、以知識創造和成果轉化為核心活動的“中央智力區”,成為區域和城市創新發展的重要突破口。

  創新城區建設的重要意義

  創新城區是區域創新發展實踐的新熱點、新趨勢,在我國當前進入經濟新常態、優化結構實現動力轉換的關鍵時期,是加快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落腳點和重要空間載體。

  (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需要加快實施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春節前夕在江西視察指導工作時強調“要緊緊扭住創新這個‘牛鼻子’,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產品創新、品牌創新,讓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新引擎”。但就目前形勢來看,在創新發展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要認真加以解決,以更好發揮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引領作用。

  一是區域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有些地區在創新驅動發展和創新型城市建設中,雖然強調創新型、內生性發展戰略思路,但在實踐中仍普遍偏好基于空間發展、規模擴張、投資驅動的傳統做法。同時,由于體制性原因導致城市的創新資源和創新要素等散布于不同區域、不同部門,創新政策協同效應難以充分發揮,影響到創新資源共享和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另一方面,“政產學研資介”集成能力相對薄弱,創新布局不盡合理,創新效應和集群效應未充分實現。上述因素導致區域創新體系遠未完善,削弱了創新協同效應,區域創新能力並沒有發生質的提升。

  二是高新區迫切需要實現轉型發展。高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經起到較好的輻射带動作用,但其過去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初創發展階段積累的低成本生產要素和各類特殊政策紅利。隨着生產要素成本上升和部分優惠政策弱化或終結,高新區創新能力總體偏低的弊端日益顯現。目前我國高新區數量雖多但“山多峰少”,能夠體現綜合實力和带動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的不多;同時許多高新區呈現出產業孤島的特征,除產業功能外,其他城市型功能尤其是居住、交通、醫教、娛樂等生活服務功能仍發育不完全,普遍存在“產城分割、職住分離”的問題,影響到人才集聚和創新發展的後勁。

  三是老舊城區亟須改造提升。許多城市在老城區改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普遍存在開發模式單一化、開發強度較高、不尊重城市文脈的問題,在改造過程中往往會破壞舊城原貌導致千城一面,同時過于注重房地產和商業設施開發,忽視民生,最終難以達到城區功能再造、發展新興業態、改善居民生活的目的。

  四是高校聚集區的創新引領作用遠未充分發揮。多數大學城遠離中心城區,創業基礎設施、科技服務資源以及交通、居住、生活等基本的創新創業條件欠缺,創業企業和產業集聚較少,在創新發展中起到的輻射带動作用不強,大學科研機構與產業界還遠未形成產學研互動的關系,延續多年的“划塊地、建座城、引高校、擴招生”的大學城發展之路已難以為繼。

  (二)創新城區的實踐價值和重要意義

  創新城區是當前區域創新發展實踐的新熱點、新趨勢,注重由“城市的創新園區”向“創新園型的城區”的轉變,這不僅是城市建設思維方式的轉換,也是城市創新發展的一次“范式變革”,具有更突出的實踐價值和示范效應。

  一是有利于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由資源驅動、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是在經濟新常態下的應有之義。創新城區作為區域創新發展實踐的新理念、新趨勢,注重在特定區域內高效集聚創新型企業、創新型人才、科研院所、融資機構、創業企業、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等,形成一個較為完善的區域創新體系,從而更好地促進區域協同創新,促進各類創新資源的集聚產生協同效應。當前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創新型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創新城區作為創新型城市的核心組成部分,對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二是有利于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從世界典型創新城區發展經驗來看,創新城區主要是基于對城市中心衰敗區域的更新改造,或者是依托高科技園區進行統籌規划。因此,創新城區的建設有助于對傳統夕陽產業進行更新換代、改造升級,有助于發展現代服務業、創新創業產業和具有高附加值的高新技術產業,從而促進當地產業由低端向高端轉型提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調抓好“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這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出了新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大力發展創新城區將加快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實現從“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戰略性轉變,最終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三是有利于加強城市內涵建設,探索形成城鎮化建設新模式。創新型城市建設不僅需要基礎條件設施建設,更加需要創新文化等內涵建設。為了避免傳統城市推倒重建或單純修舊如舊的純物理性更替等片面做法,亟須引入創新創意要素,為城市增添更多文化、技術內涵。創新城區強調創新功能與居住、生活、商務、休閑娛樂等功能的空間融合,通過交通、歷史建築、傳統街區、現有基礎設施的戰略性綜合利用提升居住與就業的密度,促進城市創新的內涵從以科技為主的“硬”創新,向以創意為核心的“軟+硬”結合的綜合創新發展,從而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四是有利于高新區轉型發展,推動產業、科技、人文與城市發展融合。從多方面分析看,當前許多高新區發展轉型面臨的要素成本增加與優惠政策弱化、經濟中高速增長與創新能力偏低、政策模式趨同與目標行為差異、資源配置多元與管理方式單一等問題,都需要通過打破原有的發展模式,構建以新型官產學研的創新互動關系為主要特征的創新城區來綜合解決。

  積極推進創新城區建設

  推進創新城區建設,要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牢牢把握“創新”這一靈魂主線,以構建一個充滿生機活力的區域創新體系為宗旨,集聚創新要素資源,將創新城區打造成區域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新興特色產業的集聚高地、新型城市建設的示范基地和創新創業文化的空間載體,形成集科教資源、產業發展、城市規划、創新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空間,發展成為實現創新驅動發展、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載體。

  一是擴大創新城區試點,逐步全面推開。形成國家層面創新城區建設的指導意見和總體規划,在創新型試點城區探索實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加大創新城區試點范圍並逐步全面推開,推動結合區域特點和實際探索的創新城區建設模式,促進創新城區體制機制創新。

  二是推動高新區產城融合發展。調整優化高新區的定位和功能,對全國高新區的空間布局發展重點進行統籌協調,以點带面有序發展。明確高新區管理主體的行政主體地位和管理體制,探索高新區多元管理體制,賦予高新區一定的自主規划權,對產業布局、產城一體進行高起點、高標准、高規格規划,增強發展的兼容性。完善高新區空間功能體系和生活居住等配套設施,促進高新區產城功能融合,優化吸引人才的創新創業環境,使優秀人才能夠引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三是加強大學城產學研合作,打造協同創新示范區。推動國內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團隊和科研平台落地大學城,打造創新創業載體和服務平台,完善配套基礎設施,促進創新要素資源集聚和成果轉化孵化,打造協同創新引領示范區,輻射拉動區域發展,成為區域創新發展的“智慧核”和重要增長極。

  四是舊城改造突出歷史文化特色,科創、文創“雙輪驅動”。老城區提升改造應結合老舊城區當地文化及其所在的區域環境,以舊城歷史文化遺存為載體,以科技創新、文化創意為動力,重新規划城區結構,形成涵蓋知識經濟、現代服務、特色商貿與餐飲、民俗風情等不同功能的商業分區。正確處理開發與保護、經濟與文化、創新與創意、歷史與未來的關系,拉動舊城區的產業升級,賦予古建舊廠新時代使命,提升創新城區文化內涵,構建無污染、低能耗、高創意的創新生態之城。

  五是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政府。加快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大力發展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互聯網+”等新興特色產業,提升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實現產城融合,推動智慧產業集聚,形成新的產業格局。推進簡政放權、管放結合、優化服務,加快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形成高效協同的公共服務體系,着力提升服務效能,打造透明高效的服務型政府。

  六是創新引才引智模式,吸引、留住、激發人才。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政策和更加靈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環境。完善居住生活、子女教育、醫療健康、文體娛樂等配套服務政策和基礎設施,優化創新城區綜合服務功能,吸引海內外優秀人才來創新城區創新創業。加強創新創業型企業家的培訓和培養,增強企業家變革、創新的戰略意識,拓展企業家的發展思路,提升企業家綜合素質。

  七是制定創新城區建設指標體系,強化評估考核。遵循前瞻性和戰略引導性原則,深入研究創新城區發展路徑和發展規律,結合創新城區建設實際,形成獨特、開放式的創新城區評價指標體系,並建立評估考核機制,強化評估考核。定期編制和發布“中國創新城區指數”,及時反映各區域創新城區發展狀況,提升全社會對創新發展的關注,引導高端要素資源集聚。

  (作者單位:張佔斌,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孫秀亭,山東行政學院經濟學部)

[責任編輯:許淼祥]
網友評論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