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2306

再說甲午海戰 原創歷史話劇《甲午祭》深圳上演

2017-06-07
来源:香港商报

 

  甲午戰爭的發生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是中華民族走向現代化民主國家進程的最低谷,也是中國在此后一百年奮斗犧牲的起點,是中國人同心協力擺脫那個時代和落后現狀的振聾發聵警鐘。一百多年后,這段沉痛的歷史被山西省話劇院搬上舞台。6月10至14日,原創歷史話劇《甲午祭》將登陸深圳,分別於深圳大劇院、龍崗文化中心大劇場上演。該劇透過展示李鴻章這位晚清政府「裱糊匠」的經歷,帶領觀眾重溫清政府對日外交及甲午戰敗的全過程,探尋甲午戰敗的原因,以史為鑒,開創未來。香港商報記者 陳柳燕

匯聚團隊力量 呈現恢弘篇章

  話劇《甲午祭》是國家藝術基金2016年度大型舞台劇和作品資助項目,也是山西省話劇院經過一年多的籌備和創作而成,凝聚國內優秀主創團隊的智慧,匯集劇院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力量,向熱愛與支持話劇的社會各界交出一份重要的答卷。

  據介紹,2015年10月開始,山西省話劇院在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演藝集團的支持下,積極籌備歷史題材話劇《甲午祭》。劇院邀請國家一級編劇、話劇《立秋》編劇之一衛中老師擔綱本劇編劇。同時邀得國家話劇院著名導演吳曉江擔任該劇導演,組建起由舞美設計申奧、燈光設計孟彬及形體導演江小飛等人組成的主創團隊。通過對劇本的多次研究與完善,以及老中青三代優秀演員數月的精心排練,最終為觀眾呈現了一部恢弘的歷史題材大作話劇《甲午祭》。

  「甲午」,意指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祭」,意在重溫這段中華民族的危機和屈辱,警醒今天的中國人銘記歷史、勿忘國恥,以史為鑒、開創未來。一部2小時的話劇《甲午祭》將帶觀眾穿越回中日甲午戰爭前10年到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定,以真實的歷史事件為依據,濃縮了歷史人物和事件發生的過程,以戲劇化的方式表達了今人對那個時代的看法與認識。

以史為據 戲劇性敘事

  話劇《甲午祭》通過展示李鴻章這位晚清政府「裱糊匠」的經歷,回顧了清政府對日外交及甲午戰敗的全過程,探尋了甲午戰敗的原因:「落后必挨打,弱國無外交,腐敗須剷除,變革須徹底!」雖有其心,難有其力,是尷尬;雖有其力,難有其心,是悲哀。

  記者獲悉,話劇《甲午祭》除了引子和尾聲,一共分十七場戲。全劇為觀眾展開了一幅19世紀晚期東亞局勢圖,東西方各國都對中國領土虎視眈眈,圖謀瓜分中國,令人不寒而慄。日本為了脫亞入歐,天皇與軍方甚至百姓都同仇敵愾;而大清朝廷中瀰漫著政權垂死的歡樂,慈禧視日本為一小邦,日本海軍的突起只不過是浪人的騷擾;她癡迷戲曲,不顧戶部財資空缺,執著地建設著慶祝六十大壽的頤和園;光緒在慈禧的垂簾聽政中只能發出困獸猶斗的哀叹「我當家,她做主」;李鴻章為北洋水師的壯大,不惜耄耋之年跪求慈禧爭取經費;而日軍突襲北洋水師之時,又驚慌失措為保存實力而退守軍港,不料卻被日軍全殲。最終,李鴻章率團赴日本談判,無奈簽署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此時的大清朝廷離開最終的謝幕已經不遠了……

  《甲午祭》劇中的歷史事件布滿各國和各方陷阱,而失敗中又展露了中國北洋水師將士和劉公島守軍浴血奮戰的無畏英勇。該劇依據甲午戰爭的史實,按照時間順序講述故事。利用真實的歷史人物與史詩般的歷史事件,用戲劇性的敘事方式傳遞那段屈辱的歷史。同時利用多場次和多維空間,以歌隊快節奏大容量的敘事手段,推進情節的發展。

  劇中眾多人物和矛盾關系亦刻畫生動。慈禧與光緒的明爭暗斗,李鴻章與翁同龢的針鋒相對,群臣腐敗、派系傾軋、勾心斗角;與此相對應的,卻是日本國上下同心,實施對外侵略擴張的狂妄和野心。北洋水師,作為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軍艦隊,號稱「世界第九、亞洲第一」,卻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可以說,宏大复雜的歷史背景,明晰有序的故事情節,具體鮮活的角色塑造,呈現了一部發人深省的歷史佳作。

警醒之作 時代擔當

  《馬關條約》的簽訂,既是近代以來整個中華民族深重災難的開始,也是所有志士仁人空前覺醒的標誌……

  話劇《甲午祭》再說甲午海戰,走進歷史深處,回應現實關切,傾聽未來呼喚,是激發觀眾勿忘國恥、矢志強國的奔騰熱血;亦是引發觀眾理性判斷、冷靜思考的時代擔當。以史為鑒,抗恥拒辱,它令當下的中國人民牢記在甲午戰爭中犧牲的勇士們的擔心:「要警惕,絕對不能重蹈覆轍」。 

  甲午海戰已經過去一百多年,同樣題材的影視和戲劇作品并不鮮見。導演吳曉江坦言,「我敬佩執著於這個題材的山西演藝集團和山西省話劇院的領導,敬佩他們有責任的擔當。」他說,「創作一部通過歷史警醒今天中國人的作品,實屬難得。讓甲午戰爭的慘敗,這部最深刻的歷史教科書,告誡中華民族必須自強,認識到中華文明必須要匯入世界文明的大潮中去,只有如此,才能自立於現代世界之林。」

[责任编辑:文化东方]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