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探讨了共享珠宝的可行性,有的朋友说有市场,有的朋友表示结婚租借珠宝不喜庆,感觉共享已经变成了朋友圈的段子。这个礼拜我又看到了共享雨伞在上海、深圳等城市试点,市场反响还有待时间的考验。
共享产品要火,我总结下来有3个要素。第一,租金和售价比相差越大越好。比如共享珠宝,用79元(月费)可以借到三件总价值几千元的珠宝,那麽用户才有借的动力。第二,群众基础要广泛,比如共享单车,365天都有人需要用自行车及公共交通代步。第三,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对於大众来说,大众商品最好随手借,随地还,那麽就要求运营商舖货够广,数量够充足。
共享雨伞有三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押金和租金非常接近零售价,用户动力不足;二是雨天不够伞,晴天无处还;而且使用频率不及单车,租金收入不及珠宝,盈利模式难以吸引资本。
借伞地点难被满足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这头,伞在那头,当中隔着一个500米倾盆大雨。对於用户来说,最赞的借伞地点就是淋雨时我所在的位置。但是这个太难被满足了。
晴天时遍布街头,雨天时遍寻不到,可能是共享雨伞遇到的第一个尴尬。共享雨伞放在哪里利用率最高?办公楼?旅游景点?公交网站?还是随机放?要在「不足」和「过多」之前精准地找到黄金借伞点,还需要多次试验。
还伞成本降低使用意愿
不是我们不想还,是不知道还到哪里去啊。目前共享雨伞有两个还伞方式。包括自带智能锁的,还到街上锁在铁栏杆上就算还了。这个是最简单的,不过对於要集中管理的成本比较大。另外则是还到固定的借伞柜子,这种柜子通常可以容纳几十把伞。最好多设伞柜,这样还伞才容易啊。
用户未必想要贪小故意不还伞,但是如果还伞点距离自己太遥远,无形中增加了还伞的成本,降低下次使用共享雨伞的意愿。
运营成本高
一把伞押金19至20元(人民币,下同),用一次0.5至1元,但运营商的成本肯定不止20元。因为要设计一个app,还要在伞里面安置GPS跟踪系统,外加一把智慧锁(或者智慧ATM柜)。这麽有技术含量的伞,真要多出借几回才能回本。老百姓不一定买帐,「我买一把伞也不过20元,干吗要借?」共享雨伞的门槛低、单次租金收入低、使用频率看天气、损耗大,对於投资人来说,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或者说,让我们抛开盈利模式,由政府主导,做成一个公益项目更好?实名认证,有借有还,不还的影响信用评分。也别去想投放多少量,使用多少次才能赚钱这个事情了。
李逸嘉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