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49

中國將引領可燃冰革命

2017-05-27
来源:香港商報

  凌昆

  中國日前宣布成功試采海底可燃冰,乃全球首例,并估計可於2030年前實現商業性開采。此事對能源、經濟發展意義重大,對中國以至全球均將影響深遠,故必須詳細理解。

  多技術領域攻關有成

  可燃冰由甲烷與水在低溫高壓下形成,主要存在海床或凍土帶(如北極圈地區及青藏高原),這每被稱為超級能源,估計其含能量高於煤、石油及天然氣的總和,故可成為化石能源枯竭后的接替能源。可燃冰乃環保能源,燃燒后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比煤油低很多。蘇聯曾對北極圈內凍土蘊藏進行開采,但海底蘊藏卻一直受技術難度所阻未得采用。之前日本也曾試采有成,但未達到連續7天出氣,這次中國取得成功的礦床位處離香港近300公里的南海千米水下,再鑽入逾200米獲得。

  發達國早對可燃冰有所研究,并在2000年前后啟動試采計劃。中國乃后來者,要到近2000年時才開始研究卻率先成功,又一次顯示科技研發的追趕能力甚強。是次成功反映了中國在幾方面的技術優勢:一、海床找礦能力。中國對海床地質查探工作和可燃冰成礦理論探索都有突出成就。二、開采技術。中國科學家早於2009年便以自主創新方案,在青海4000米高的木里盆地成功開采可燃冰,隨之轉向海床試驗。三、鑽井技術。估計九成的可燃冰儲於泥質粉砂土中,故必須掌握完善的挑砂技術,日本失敗就因這方面未過關。四、海洋工程設備。中國鑽井使用自主研制的藍鯨一號,乃全球最大及鑽井最深的同類型海上作業平台,而許多專門采挖器具均由自主研制得來。

  由上述可見,中國的成功并搶占先機乃多年來在多個技術領域努力攻關所致,殊非僥幸或偶然。這不單顯示了中國過硬的技術開發能力,更反映了跨領域跨行業綜合開發的組織能力,實際上是一種體制優勢,并已反映於其他多個如核電、航天、航空及高鐵等方面的開發中。這令中國的經濟發展不會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由成功試采到商業開發還要走一段長路,估計須約十年時間才可達致大規模量產。可燃冰的成功開發將為人類帶來一種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其意義十分重大。對中國來說,可燃冰作為油氣的替代品,將有助降低油氣的入口依賴,從而提高自給率和能源、經濟安全的保障。采冰帶來的一系列新行業又將有助提高增長及創造就業:相關的裝備制造及技術服務等新行業前景亮麗。對世界來說,新能源的出現將引發能源產業格局重組,能源價格特別是油氣價格將面臨調整但幅度未明,關鍵在於采冰的成本,能源供給增加有利世界經濟、消費及投資的發展擴容。一些能源缺乏的國家可能因此翻身,而一些地區可因此而得到大發展,例如北極圈地區、北冰洋航道和青藏高原。中國在探索開發海底可燃冰的同時,應首先開發陸上資源(包括青藏及東北凍土帶),因這成本較低,也較近市場。

  比頁岩氣革命影響大

  從長遠看,開發可燃冰引來的可燃冰革命將比美國的頁岩氣革命潜力及影響更大。但開發主要藏量所在的海底礦床技術門檻更高,若中國能率先掌握相關技術,便可搶占先機,引領可燃冰革命的發展,并從中取得巨大的海外市場利益,包括出外投資開發冰礦,和出口相關的技術、設備和服務等,所涉商機規模巨大。

  在煤油氣行業,西方國家的大型跨國企業已進占多年,并居於主導地位,但可燃冰為新行業,中國若有技術優勢,則情况將大不一樣。

  在搶占海外的可燃冰商機時,中國還可利用「一帶一路」機制,開發海上絲路沿線國家的海底資源。中國應盡早與這些國家探討合作安排,利用中國的技術及設備為它們作初步勘察,其后可在此基礎上確定具體開采項目及合作計劃。顯然,未來十年間可燃冰開發大可成為海絲合作的新興領域,令「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容更為豐富多樣。

[责任编辑:肖静文]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