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图片
國信證券 蔡曙曉
金融嚴監管是為了主動清減泡沫
嚴格意義上的金融危機是可怕的,它會摧毀經濟、摧毀信用、最終動搖社會的基礎。那金融危機是否可以預測呢?答案是不可能,歷史上,不管是經濟學家還是市場分析人士,從沒有人能提前預知金融危機的來臨,比如,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市場分析人士,都認為當時的金融市場形勢很好,風險可控。而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源在于信用的過度擴張,只要不斷進行過度信用擴張,金融風險不斷累積,假以時日,當累積到臨界點以后,金融危機就來了。
中國快速發展了30多年,還從未爆發嚴格意義上的金融危機,所以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見識過金融危機,不知其危害有多嚴重。其實,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之所以沒有發生嚴格意義上的金融危機,跟中國的體制有很大關系,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很難進行信用擴張。但改革開放以來,實行市場經濟,信用擴張開始,最近10多年來,信用擴張加快,特別是2008年為對沖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政府推出的4萬億投資,而最關鍵的是,這個4萬億僅是種子資金,在這個旗號下,地方政府、央企、地方國企為主體、民企以及居民個人也參與,開始了史無前例的信用大擴張。在此背景之下,金融亂像叢生,各種打著“投資公司”旗號的融資平臺、網上融資平臺遍布城市、鄉村;證券市場呢,虛假信息披露、內幕交易、操縱市場、在上市IPO、再融資、定增等各下環節都暴露或潛伏存在許多的問題;保險領域,大量的保險公司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由于法規監管落后于實際,這些保險公司開始大規模投資,嚴重的是,用短中期保費去進行長期投資,存在嚴重錯配。這種主要依靠債務和信用擴張支持的經濟繁榮,如果遇到美國債務收縮和持續加息的背景,將面臨金融危機的危險。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些,中國政府已然決定提前出手,對銀行、證券、保險為代表的整個金融領域進行嚴格監管,主動清理隱患,主動清減泡沫。
嚴監管呈現全面化、縱深化、持續化
在中國政府定調金融嚴監管以后,“一行三會”緊急出動:證監會對欺詐發行、內幕交易、市場操縱等各種嚴重擾亂市場秩序和危害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行為保持高壓態勢。保監會在負債端控制中短期限保費規模、在資產端嚴格限制保險資金進入高風險領域,暫停多家險企的萬能險業務,并做出行政處罰數百件。銀監會接連下發10余份重磅監管文件,開展對“三違反、三套利、四不當”的治理,并專門下發了《關于集中開展銀行業市場亂象整治工作的通知》,嚴格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同時提升自身監管效能。中國人民銀行則開始推行實施的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考核,從宏觀上抑制金融過度膨脹和風險擴大。此種形勢下,標志中國金融業嚴監管時期來臨。
全面化是金融嚴監管時期的第一大特征,“一行三會”密切配合,無縫對接,防止監管漏洞,在央行主導下的部際聯席會議正在真正發揮協調職能。
縱深化是金融嚴監管時期的第二大特征,這次金融嚴監管顯然不是蜻蜓點水,而是深挖細找,正在向縱深發展,看不到停下來或其他減緩的任何跡象。
持續化是金融嚴監管時期的第三大特征,歷史上信用擴張所形成的金融亂象,積重難返,不是一下子就能治理好的,面對錯綜復雜的形勢,嚴監管顯然正在持續。
金融嚴監管時期對市場資金流向的影響
金融嚴監管背景下,央行變相加息,實際上減少了流動性,提高了市場資金的緊張程度,銀監會的重典治亂,使得大量的銀行委托資金從資本市場被迫撤出,這部份資金從股市撤出以后,不可能再回流股市,證監會的高壓治亂,使得游資被迫撤出,去尋找其他場所,保監會限制保險公司投資證券市場的比例,查處違規短費長投行為,也使得相當部份保險資金減少對股市的投資。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全國一盤棋調控房地產市場,采取了前所未有的限賣政策,急速凍結了交易量,加上央行指導各商業銀行大幅減少甚至停止發放房地產消費貸款,使得房地產抵押融資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相應而來的是,民營企業、投資機構以及居住個人等,在需要資金時,被迫轉向從流動性較好的股市賣出股票回收資金,所有這些,無疑加速了股市的下跌。
該如何調整股市投資策略
有鑒于金融嚴監管的全面化、縱深化、持續化,通過影響投資者心理預期和資金流向,最終對股市帶來深刻的影響。面對未來較長時期的新形勢,投資者確有必要調整股市策略。
A股市場:
在金融嚴監管時期,受沖擊最小的是面向C端的消費類公司,如傳統家電、白酒類公司,經營穩定,估值相對不高,長期以來,因為從事傳統行業,沒有太多亮點,沒有太多故事,沒有太多想象,不受投資者待見,可在金融嚴監管時期,這類公司就成了避風港,其中有二個典型代表,格力電器和貴州茅臺。格力電器的傳統空調業務市場集中度已高,再往上空間不大,進軍新能源汽車業務受挫,但最大的優勢是估值便宜,每年分紅高且穩定持續,為何?因為董事長董明珠持股較大,體現收益的最好方式就是分紅。貴州茅臺今年以來一直是明星股,盡管漲幅較大,但估值仍然相對不高,查看貴州茅臺2017年第一季報,看其凈利潤增長率可知,其股價上漲是有深厚基礎的。有經驗的投資者知道,在中國A股市場,牛市買創業板,熊市買茅臺,如果這個經驗有效的話,顯然,當下的中國股市是熊市,至于牛郎何時再來?只需看茅臺和創業板的市場地位什么時候互換就可知道。
B股市場:
市場容量小,沒有新股發行,市場結構單一,但B股市場最大的特點,因為外資投資者,所以看重分紅,每年分紅,持續分紅,而且B股市場也有部份港口類B股和白酒類B股,這二類B股在金融嚴監管時期受到的沖擊最小,是較為穩妥的選擇。
港股市場:
由于滬港通、深港通的實施,中國大陸投資者得以有機會合法地投資港股市場的滬港通、深港通標的公司,由于港股市場相對A股市場整體估值偏低,所以南下香港的資金規模遠大于北上深圳、上海的市場規模,由于兩地市場規則的不同,實際上投資港股市場的風險未必比A股市場低,所以,對中國大陸投資者而言,參與投資公司業務主要在中國大陸、但在香港上市的公司,較為安全,而且,與A股市場不同的是,在港股市場,市值小的公司反而風險大,市值大的公司反而風險小,因為香港市場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市值大的公司有流動性溢價,市小的公司反而會給予流動性折價,如中國大陸很多高速公司在香港上市,每年分紅,持續分紅,經營穩定,估值也不高,在金融嚴監管時期受到的沖擊也小,也算是一種穩妥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