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梁振英率團考察粵港澳大灣區。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李秀恒
粵港澳大灣區,自提出之初便受到港人的關注。究竟這個由九市兩區組成的區域,是如何以0.6%(5.6萬平方公里)的國土面積,創下占全國13%(1.3萬億美元)的GDP?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可以擔任什麼角色?都值得了解和需要探討。
上星期,筆者以經濟發展委員會非官方委員的身份,參與了由特首梁振英率領的考察團,一連三日走訪了大灣區中西部的六個城市,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及珠海。行程緊密,但30多位團員親身感受到六個城市的高速發展,認識到每個城市的各自特點,并且透過今次的高層交流接觸,增加了溝通的渠道,這對將來大灣區的協調分工十分重要,大家都認為收穫豐富。
一國兩制具優勢
在本次的考察中,筆者可以清晰感受到國家要打造世界級城市圈格局的決心,期望建設一個不遜色於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和東京灣區的區域經濟體。目前,粵港澳大灣區的GDP(1.3萬億美元)已經超越了三藩市灣區(0.8萬億美元),但在人均GDP方面,仍與其他地區有較大的差距(粵港澳灣區:1.9萬美元;紐約灣區:7.7萬美元;三藩市灣區:10.5萬美元;東京灣區:4.1萬美元),表示粵港澳尚有巨大的發展潜力。
與上述世界三大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最大的區別,就是區內存在制度、貨幣等方面的不同。有聲音表示,比起一體化的其他灣區經濟,這種制度區別是一種窒礙。但筆者認為,「一國兩制」才正正是粵港澳的最大優勢:一方面,內地的經濟體系可以有效地保護企業,減少受其他勢力狙擊而引起的金融危機;另一方面,香港和澳門作為自由經濟體,可以最大程度地與國際市場接軌,保證大灣區的高度開放。
大灣區利港發揮
打造大灣區,對港可說大大有利:一來,經濟共同發展能夠「做大個餅」,餅大了,各方所分到的分量自然有所增加;二來,香港不但可以幫助區內以往主營內銷產品的企業「走出去」,發展國際市場,亦可拓寬港企的內銷市場;三來,香港的金融服務業可以吸引大灣區的企業來港上市、融資,并在本港設立海外發展總部;四來,香港的人才及專業服務優勢,可以在大灣區內充分發揮。
此外,對改善香港的一些民生亦有好處,因隨着大灣區的交通網絡全面升級,九市二區形成了「一小時生活圈」,為港人增加了很多休镕娛樂的新去處;其次,政策上的互通讓人才資源、土地資源等得以互相補給,一定程度上可紓解香港人力及土地短缺的問題。筆者更有個大膽的設想,在教育方面,是否可以考慮在中山、珠海等宜居及文化氛圍較佳的城市,設立「港人港制」的中小學寄宿學校,讓香港有需要的青少年多一個接受良好教育機會的選擇。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發展規劃》正在編制中,如何能夠讓大灣區發揮最大的經濟效應,最重要一點,便是正如廣東省省長馬興瑞所言:各城市需要「錯位發展」。換言之,大灣區內的「九市兩區」要明確分工,避免惡性競爭。在整體規劃中,一定要結合每個城市自身的歷史、地理、資源等條件,找到最適合發展的方向,故城市定位相當重要。
三大中心可定位
在國家的「十三五」規劃中,《港澳專章》明確提出支持香港鞏固和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三大中心地位,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和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功能,推動融資、商貿、物流、專業服務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同時,《港澳專章》亦提到支持香港發展創新及科技事業,培育新興產業,以及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為香港在這兩方面的發展提供助力,締造新的機遇。
這是中央對香港的定位,而事實上所提到的相關行業,都是香港的強項。所以,在制訂粵港澳大灣區規劃時,香港應該積極參與,爭取主動,務求讓香港的獨特功能得到充分發揮,讓大灣區真正做到各城市優勢互補,達到「9+2>11」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