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33

粵港澳大灣區挑戰與機遇

2017-03-14
来源:香港商報

  淩昆

  全國兩會期間,港人十分關注中央對香港事務的最新觀點及指引,今年在經濟方面便有大收穫,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度提出了要研究制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發展規劃,其後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張德江則發出警告勿讓泛政治化妨礙發展,並指可能兩年內深圳便超越香港。無疑,香港必須更多注視內地尤其近鄰廣東的快速發展形勢,和由此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港在東亞經濟地位下滑

  近年早有本地及內地學者與評論指出,深圳GDP將很快超越香港,張德江所指的應是這點。港人鮮有注意的是香港在東亞區內經濟地位正持續下滑,近期一個重要標誌是星洲在總體及人均GDP上均已超越香港。深圳的超過也是意料中,事實上從多個角度看深圳可說已超過香港:一、按市場匯價折算的美元GDP,若非人民幣貶值,深圳或已超過香港。若以國際通用的購買力平價估算,則深圳更早已超過。二、深圳已發展成為世界級創科中心,吸引了大量國際人才及風投資金,在這方面香港望塵莫及。「大疆」的故事便說明一切:其創辦人在港創業不成改往深圳,幾年間便成為全球最大的商用無人機產銷商。三、深圳多年來探索出的發展機制十分成功,特別是轉型升級迅速所反映的長期性資源戰略配置能力更出類拔萃:只30多年便由初步工業化及加工業轉向高端工業化及高科產業。相反香港說要轉型多年卻少見成效,其機制缺陷已十分明顯。

  尤為不幸者是本港發展受泛政治化幹擾日甚一日,且展望未來幾年情況不單不會改善,還將惡化,令許多基本問題都難以解決,更遑論要達到提升競爭力及創新能力等高難度目標。這在過去香港政局較平穩時也未能做到,而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將帶來更大壓力。建設大灣區表示香港與毗鄰的珠三角地區將要更緊密地連接起來,香港因而面對兩種可能:一是由於政治障礙及發展配合不足以致連接受阻,如是香港便很易掉隊。二是在連接度上升後香港將感受到更大的競爭壓力,並導致經濟及產業形態的深度重組,從而帶來調整震蕩及陣痛。

  把握大灣區建設大潮

  融合帶來調整的情況在過去已曾上演。30多年前,鄧小平領導的改革開放,促成了兩地交流合作急速提升和兩地經濟迅速轉型,幸好那次連接帶來的是巨大效益及雙贏奇蹟。當時香港由於外向型經濟體系有很大的領先優勢,因此在兩地的分工重組中贏得了龍頭角色,引領珠三角、廣東以至全國走向世界。建設深圳特區除了要成為內地改革開放的領頭羊及示範區外,還有緩沖任務:就是讓深圳先發展起來,能在兩地間巨大的發展及生活水平落差中有個過渡區以減低沖擊。這也有助日後香港回歸時能達致平穩過渡。緩沖功能一直發揮得很好,但近年卻開始出現一種誰也未想到的新情況:深圳及香港間開始孕育出反落差。如是則在未來的新經濟發展及大灣區建設中,深圳及廣州勢將分擔龍頭角色。到時香港將是什麼?這乃港人急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但在政治內耗中卻備受忽略。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意義重大且日大。這本是廣東「十三五」規劃的重點事項之一,現時這麼快便獲得中央列為國家級事項,顯見其戰略價值之高,且其推行必將加快。建設大灣區首先是為了推動廣東進一步發展和改革開放,還有長遠吸納及融合港澳的功能以深化「一國兩制」的實踐,影響將超出經濟層面。而在目前的中國內外形勢下,大灣區還有其他重要作用,包括:一、為中國進一步改革開放探路,繼續發揮廣東尤其珠三角一直扮演的領頭羊角色。二、作為泛珠協作的核心,以大灣區拉動及輻射整個華南地區,並與北面的長江經濟帶等互相呼應。三、輻射周邊鄰國特別是東盟地區,為睦鄰富鄰和推動國際性地區協作開路。四、作為「一帶一路」特別是海絲建設的中方橋頭堡,讓其輻射範圍超越周邊伸得更遠。五、當美國反全球化後,中國要接過引領新全球化的角色時,大灣區將要成為國家在這方面的主要基地之一。

  大灣區建設事在必行,香港能否逐浪這大潮中就看本身如何把握了。

[责任编辑:许淼祥]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