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7

電影市場為何進入“捂盤惜售”模式

2017-01-19
来源:文汇报

  

  最近不少人抱怨無片可看,偌大的中國電影市場、廣闊的院線,幾乎沒什么國產片能喚起人買票進場的沖動。拿本周五為例,當天共5片亮相,堪稱全年最空一周。且除了引進片《降臨》,其餘4部國產片《心驚膽戰》《大魔法師孟兜兜》《蛋計劃》《缺失的愛》,一看名字和簡介,便隱約透出“炮灰”氣質。

  事實上,這股片荒已持續了一陣子。自從去年12月23日首映的《鐵道飛虎》《擺渡人》後,國產片能翻騰出浪花的,僅有12月30日上映的《情聖》獨苗一株。2017年伊始,院線一下子被拱手相讓於引進片。連續3個周五外加元旦假期,“上映日曆”裏國產大片蹤影很少,留守的10多部中小成本影片既引不起共鳴,更撐不滿影院。明明“周五見”是國內電影市場顛撲不破的檔期真理,因為背靠周末,大盤水漲,單片船高。現如今,連周五都被片方嫌棄了,究竟為何?

  今天無片可看的真相只有一個——全賴迷信者“捂盤惜售”。迷信者拜奉的原則也僅一條———春節檔期好紅利。

  中國電影市場從2013年開始步入高速公路,當年春節檔七天假期國內總票房8.84億元。接下來,2014年春節收獲14.49億元,2015年19.96億元,2016年狂攬令人咋舌的36.52億元。尤其是去年,在《澳門風雲3》《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 以低口碑舀走高收益後,人人都能嗅出,春節檔於票房意義非凡。更遑論還有這樣的言論為春節檔的含金量背書,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全年兩大長假,春節與國慶,有了空閑的人們更有情感需求走進影院。而相比國慶檔是出遊高峰,人們走親訪友的春節檔才是當之無愧的全年第一檔。

  為把檔期紅利緊攥手中,但凡握有一兩張王牌,國產大片誰都想在春節檔占一席之地。於是,《大鬧天竺》《西遊伏妖篇》《功夫瑜伽》《乘風破浪》《健忘村》都來了。它們或有全明星陣容,或有兩大導演強強聯手,或有人氣作家執導,或有經典IP護航,任哪個轉投其餘檔期,都是同檔排頭兵的候選者;任哪個提前小半月,都不至於讓影迷鬧片荒。可放棄檔期紅利,誰都不肯。有影片為春節“捂盤惜售”的,《大鬧天竺》從去年12月改檔到丁酉年初一,大抵如是;也有影片為踏准春節而“加班加點”的,《乘風破浪》從開拍到上映只有短短3個月時間。

  檔期迷信禍害的不僅是影迷的胃口——要從營養不良一步跨到暴飲暴食。它還催生種種不良的制作習氣。業界常有傳聞,某部大片為趕好檔期,後期制作一再壓縮。又比如從某種角度而言,對春節檔的無限迷信,還催生了滿地差評的綜藝電影。這些年,從《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極限挑戰》 直到今年的《歡樂喜劇人》,爆款綜藝都是瞅准了“春節期間觀影是剛需”,才想用可控的成本去圖謀可觀的利益。

  誠然,檔期選擇屬於市場化的自由競爭,但若過分糾結甚至迷信檔期,只可能是片方對影片質量的不自信、對利益至上的淺薄追求,也投射著整個市場的成熟欠奉。

  什么時候,片方才能將這種對檔期的反複研判,轉移到對電影品質的錙銖必較中?(王彥)

[责任编辑:蒋琳]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