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籌備,深港通的開通只差一聲發令槍。市場翹首以待之際,不少私募已經重兵南下布局。
格上理財數據顯示,今年以來,1495家私募管理人發行了2401只可投資港股的基金產品,較去年總體發行量翻了一倍,而這其中出現了不少業內知名私募管理人的身影。或成立海外子公司獲取香港證監會9號牌照、或借道QDII和港股通,內地私募管理人南下的沖動強烈。
不過在多位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的私募人士看來,港股與A股存在市場成熟度、投資者結構、監管政策和賣空機制等方面的差異,宏觀上的外資撤離風險和微觀上的小盤股流動性風險等都值得注意。在實際操作中,不少私募人士則表示仍需步步警惕。
近1500家私募搶灘布局
深港通箭在弦上,而滬港通已經悄然度過其兩歲生日。
2014年11月17日,滬港通開通,截至2016年11月16日,滬港通運行整兩年。上海證券交易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11月16日,滬港通在464個交易日里累計交易金額2.26萬億元人民幣,港股通在455個交易日里累計交易金額為1.49萬億港元。
從資金流向上看,滬股通在過去兩年里累計凈買入1325億元人民幣,港股通則累計凈買入2947億元人民幣(3544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滬港通下資金凈流方向經歷了一個由北上資金多于南向資金(受益于2015年上半年A股牛市)到南向資金多于北向資金(受益于2015年4月港股火爆及A股股災)的過程。
在資金南下趨勢持續,深港通開通在即的背景下,私募基金參與港股投資的熱情也不斷高漲。格上理財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在中國基金業協會已備案的12356只證券類私募產品中,共有3622只私募產品可投資港股,占比近3成。
從增量上看,今年以來發行的可投資港股的私募產品有2401只,較去年總體發行量增長了102.1%,共涉及1495家私募管理人。具體來看,呈瑞投資和泓信投資發行的產品數量均超過30只,包括敦和資產、弘尚資產在內的5家私募機構發行數量在10只以上。
此外,記者梳理發現,發行可投資港股產品的不少機構均為量化對沖私募基金,包括泓信投資、富善投資、申毅投資、富善投資、艾方資產、明汯投資等知名量化私募均已發行相關產品。
“港股的估值差,被內地投資者所看好。相信隨著資金流入的量變到質變,疊加經濟的企穩或改善,港股有望迎來戴維斯雙擊式的投資機會。”泓信投資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港股深藍策略是公司量化復合策略中的一個子策略,依舊從資產配置的角度出發從不同的資產類別中賺取絕對收益。
據格上理財私募研究員趙旸向記者介紹,目前國內私募基金投資港股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以美元募集,直接投資香港等市場的基金,另一種則為人民幣基金,通過港股通和QDII投資。
2005年至2007年,景林資產、赤子之心資本、淡水泉投資等作為先驅者,率先獲取了香港資產管理牌照的9號牌照。今年以來,私募機構掀起出海潮,包括富善投資、朱雀投資、重陽投資等知名私募管理人相繼獲得9號牌照,而不少私募已經開始采用境外募集,成立美元基金的方式開始了港股投資。
而就人民幣基金而言,此類私募基金參與港股投資的方式主要有港股通和QDII兩種。“于國內QDII額度較為稀缺,大多私募機構主要通過港股通來掘金港股市場,如泓澄投資、世誠投資等均在今年10月發行了一只基金,通過港股通布局港股,其中泓澄投資新設基金在港股的投資比例上未設限制,可在A股和港股市場間靈活轉換。”趙旸表示。
風險不可忽視
知名私募機構爭相布局,港股的投資價值是否真如其看起來那般誘人?
“隨著國內資本市場的開放及全球化的推動,內資進行全球化配置是未來的趨勢,相比全球發達國家海外資產配置平均比例25%左右,我國當前僅有5%上下,未來提升的空間仍相對較大。”北京清和泉資本董事長劉青山告訴記者,港股作為這其中重要的戰略媒介,毫無疑問是最受益的。
據劉青山介紹,清和泉目前也打算布局港股,增加海外資產配置。“在當前人民幣匯率承壓趨勢下,與美元掛鉤的港幣資產價值凸顯,配置港股也可以對沖人民幣貶值的風險。”劉青山稱。
而在另一家積極布局港股的知名私募—上海世誠投資看來,港股是一個可以自由賣空的市場(可能是亞洲最自由的市場)。空頭可以有效控制住所謂的“非理性”上漲,使牛市更加平穩以及有持續性。
“港股有個特點,其波動率要比A股低30-40%。同樣是牛市,去年A股最高點時,港股波動率只有A股的一半,屬于’慢牛’。”世誠投資相關人士表示,慢牛的好處在于投資者可以精挑細選股票,有序的建立投資組合,而不必急著追漲,亂了手腳。市場的相對平穩,也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選時風險。
不過,不少市場人士也表示港股投資存在不少值得注意的風險。從資產配置的角度港股是值得配置的類別,但具體到行業與個股選擇方面,則需要用與A股不同的邏輯。
“我們產品已經完成備案,投資范圍確實包括港股,算是占了一個坑。但目前還沒有把倉位配到港股上去,因為還需要配備相關投研人員加大對港股的研究,細化到策略和標的的選擇上還需要再研究。”前述上海某知名私募的一位基金經理向記者如是坦言。
“港股目前仍缺乏大量優秀的成長標的,導致其整體成長性略顯不足,我們公司目前主要精力和研究力量仍然集中在A股。”劉青山表示,也要注意外資加速撤離新興市場對港股的沖擊。
無獨有偶,前述世誠投資人士也表示,香港雖然是境外市場,但大部分上市公司與中國內地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中國宏觀經濟仍是主要投資風險之一“。所以在港股通策略上如何降低宏觀周期波動的沖擊,避免(內地)投資者在同一國家風險(country risk)上重復加碼,也是關鍵。”該人士稱。
除了宏觀層面上的風險之外,香港小盤股的流動性風險也引起了不少私募人士的警惕。
Wind數據顯示,2014年12月至2016年10月間,香港恒生綜指的年復合增長率為4.5%,而恒生小盤指數的年復合增長率僅為0.2%,超額回報為負。同時恒生小盤指數的192只成分股中絕大部分(153只股票)的日均交易額低于2500萬港幣。
“這對習慣于動則上億人民幣交易額的A股小盤投資者來說,可能會是個挑戰。這里我們更加關心的是退出風險。流動性本來就是不對稱的,通常股價下跌時的交易量低于股價上漲時。而港股小盤平時的交易量就不高,下跌時更有可能出現極端流動性風險,使退出變得非常困難。”世誠投資人士表示,在組合管理層面,不能盲目套用A股小盤的經驗,必須加深對小盤股的基本面研究,同時控制低流動性股票的倉位,以及通過靈活的現金配置來應付港股的“流動性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