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浩宇
從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來說,事物都存在一個共性和個性的問題,由此出發,這也引發了一個普世性和國情論的爭議。舉個例子,拿這幾年火熱的霧霾來說,內地媒體日前引述一支國際科研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霧霾研究成果揭示,倫敦奪命霧是強酸性的,而中國霾基本上是中性的,其毒性與當年倫敦慘劇的霧霾不算是一回事。這研究結果出來,不少國人是大跌眼鏡,驚訝不小,一部分人想當然地認為中性就是等同於無害,調侃每天呼吸一公斤,健康生活一輩子,我驕傲,我為祖國吸霾之類,之后就開始胡亂叫罵磚家,圈養狗為骨頭沒良心擦鞋瘋叫,誤導民眾。
結合自身國情治理
其實,換個角度,這些有著偉大「國際主義精神」的專家只是從霧霾產生機制上面說出了中國霧霾具備中國特色而已,他們可沒說,中國霧霾放心吸,勇敢享用。專家的研究,讓大家充分明白,我們不能盲目地認為霧霾的產生機制具有普世性,由此也明確,不同國家的霧霾一定要結合那個國家的國情來進行治理。當然,霧霾能不能健康吸,只有當地的那些人民最有發言權。在2010年之前,「霧霾」這兩個字,國人基本是不太熟悉的,自從美國駐華大使館設置了一個空氣檢驗裝備,每天沒事就檢驗大使館周邊的空氣,還不斷發布和普及PM2.5的數值,然后不斷說,北京的空氣污染太嚴重,就快不適合人類居住了,大家漸漸才把霧霾當一回事,原來以前說的北京霧其實是霧和霾。然而,世界上讓霧霾最快樂,而讓國人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知道我,但是你卻不能對我怎麼樣。6年過去了,國人對於霧霾,只能期望風繼續吹或者政府多搞些形象政績工程,多開運動盛會或國際會議,通過行政手段來呼喚藍天,而在治理源頭上,收效總是甚微,至於2015年那個說著治理不好霧霾就提頭來見的原北京市長王安順,今年已經易職。霧霾治理中,專家學識和專業精神很重要,這個國際研究團隊拔高了國人對霧霾產生機制認識水平,但是最關鍵的是,官方未來采取什麼措施可以很好解決這個問題,要不,總是喊著為人民服務,其實卻是喂人民服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