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57

官媒連發三文關注股市減持潮:對中小股民實體經濟都非好事

2016-11-11
来源:新華社

  11月10日晚間,新華社連發三篇報道關注股市減持潮。

  2016年以來,A股遭遇不斷升溫的“減持潮”,除1月實現小幅凈增持外,2月至9月均出現凈減持。今年前九個月,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總規模超過1800億元。截至10月18日的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下半年以來滬深兩市共有642家上市公司發布2557份減持公告,其中1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套現金額在10億元以上,減持過億的公司超過200家。

  新華社提到,動輒幾億元的減持規模,“一不小心”就是“清倉式減持”的套現,在短期內可能形成股價的大幅波動,長期來看則會給公司烙上“大減持”的印記,無論是對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實體經濟,都不是一件好事。

  更值得關注的是,減持股份所形成的現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實體經濟。新華社文章:

  “資本市場為眾多民營企業提供了財富迅速增值的機會,但很多股東減持套現后不愿再從事實業,這無疑會讓實體經濟面臨不斷‘失血’的風險。”石建勛說,減持套現的資金很少用于創辦新的企業或投資新的項目。

  其注意到,在整體減持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雖然監管部門大力約束減持、嚴管違規減持,但仍擋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借道大宗交易或利用高送轉“掩護”等套路不斷減持,有的公司甚至在減持后出現業績立即變臉等現象。

  以下為新華社三篇調查報道全文:

  (一)為何減持?傷害了誰?該不該管?——追問股市減持潮

  上半年持續升溫的上市公司股東減持潮,進入下半年后似乎愈加“瘋狂”。在減持家數和規模猛增的同時,“清倉式減持”頻頻出現。大股東紛紛套現離場令業界發出質疑,為什么要減持?如此大幅的減持傷害了誰?監管層又該不該出手?

  減持理由五花八門

  從為結婚到為孩子交學費,再到理財、還債……股東減持理由可謂五花八門,掌趣科技控股股東姚文彬為“支持公司發展”而減持,更讓小散們直呼“看不懂”。與這些奇葩理由相隨的,卻是過千億元的減持大潮。

  股東減持理由奇葩,資產去向難明。今年1月18日,中文在線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王秋虎以“改善個人生活”為由,擬在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201.27萬股公司股份,按照當日收盤價估算套現金額近2.6億元,引起市場不少“吐槽”。

  進入下半年,減持理由被“個人資金需要”“企業發展需要”等籠統表述取代。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的確有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因為公司發展缺錢而減持,但估計僅占減持總規模的一半,還有巨額資金無法判斷真實去向。

  統計顯示,2016年以來,A股遭遇不斷升溫的“減持潮”,除1月實現小幅凈增持外,2月至9月均出現凈減持。今年前九個月,滬深兩市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總規模超過1800億元。

  截至10月18日的機構統計數據顯示,下半年以來滬深兩市共有642家上市公司發布2557份減持公告,其中1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東減持套現金額在10億元以上,減持過億的公司超過200家。

  減持傷害了誰?

  動輒幾億元的減持規模,“一不小心”就是“清倉式減持”的套現,在短期內可能形成股價的大幅波動,長期來看則會給公司烙上“大減持”的印記,無論是對中小股民、上市公司,抑或是實體經濟,都不是一件好事。

  中小投資者權益受到的損害或許比想象中的大。即使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或是協議轉讓減持,這些股票中很大一部分最終都流入了二級市場。中小投資者作為二級市場的重要參與主體,為股東減持套現的真金白銀部分“埋單”。

  還有一些企業公布高送轉方案后,股東利用股價飆升機會高位減持,也被指傷害了中小投資者權益。

  另一方面,股東減持對公司經營特別是業績影響也不小。如,遭遇前控股股東呂氏家族減持完的永大集團今年三季報凈利潤同比增長僅為6.88%,而去年年報凈利潤增幅卻超過90%,這意味著公司業績出現巨大波動。

  大幅減持也給公司的聲譽帶來很大影響。記者在永大集團采訪時,面對呂氏家族已“不留一股”的現狀,公司里不少老員工都希望通過更名等方式,“洗”去前控股家族減持對永大集團聲譽的影響。

  更值得關注的是,減持股份所形成的現金流大多并未回流實體經濟。同濟大學財經研究所所長石建勛與多家上市公司高管接觸后發現,通過減持套現的大量資金,或用于個人消費,或通過移民等方式轉移海外,或者進入了“來錢更快”的虛擬經濟領域和房地產市場。

  “資本市場為眾多民營企業提供了財富迅速增值的機會,但很多股東減持套現后不愿再從事實業,這無疑會讓實體經濟面臨不斷‘失血’的風險。”石建勛說,減持套現的資金很少用于創辦新的企業或投資新的項目。

  大幅減持該不該管?

  相比上市公司IPO融資金額,近兩年的大股東減持金額要大得多。而且,不管是踩線、掐點,還是頂格減持,似乎都可以在現行的法規框架內順利進行。這令業界疑惑,大幅減持該不該管?

  中國對大股東持股有相應的限售安排,在證券法、《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管理辦法》《上市公司收購管理辦法》等法規中都有提及。2016年1月7日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對減持作了進一步規定。

  但事實上,大股東可以通過大宗交易、協議轉讓等方式,輕松繞過“上市公司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等監管規定,在短期內大幅減持,甚至拋售到一股不剩。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劉姝威說,要制止惡意減持套現行為,仍須完善相關的法律和制度。

  還有一些帶有“陰謀”色彩的“精準減持”行為,同樣值得監管層高度關注。如剛剛發布高送轉方案,股價迅速攀升后立即迎來一波大減持;機構受讓股票后,不出半年,又在高價位區間完成拋售等。

  楊德龍等多位業界人士表示,減持行為本無可厚非,但若存在違規減持,則可能損害其他公眾股東合法權益。對于這種“違規也要賣”的行為,監管部門應嚴厲查處、絕不姑息。

  (二)減持前“高送轉”  減持后“就變臉”——透視股市減持亂象

  “高送轉”“炒概念”拉高股價——大股東找理由減持套現——業績變臉、股價下跌……這一“套路”今年以來在A股屢見不鮮。盡管監管部門年初曾出臺相關規定約束減持,但記者采訪調查發現,借道大宗交易、利用高送轉“掩護”等減持,仍不斷上演,上市公司大股東套現欲望愈加迫切。

  減持規模不斷攀升,“清倉式”、違規減持頻現

  今年中國股市并未出現2015年的火爆行情,與去年同期相比大股東減持金額同比下降,但是年內減持規模卻不斷攀升,且“清倉式”的減持、違反規定的減持現象不時出現。

  記者從權威部門拿到的數據顯示,初步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滬市本年度大股東減持金額為500多億元,深市大股東減持的金額合計1365.33億元。

  在減持家數和規模明顯增加的同時,部分上市公司甚至出現股東“清倉式”減持。如,今年以來有近20家上市公司股東公布了“清倉式”減持計劃,其中厚普股份的股東德同銀科、維力醫療的股東九鼎醫藥均在年中表示將要減持所持的所有上市公司股份,而前者的減持從公告之日起持續至今。

  按照中國證監會發布并于今年1月9日起實施的《上市公司大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上市公司大股東在三個月內通過證券交易所集中競價交易減持股份的總數,不得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百分之一。

  但過去幾個月中,仍頻現違反上述規定或違反股東相關承諾的減持行為。如,因違規減持去年股市異常波動期間受讓的希努爾股票,華夏人壽相繼受到深圳證券交易所公開譴責及山東證監局警示,成為減持新規發布以來首家遭公開警示的保險機構。

  此外,GQY視訊股東姚國際、中通客車的自然人和法人股東也都曾因違規減持受到監管部門查處。

  “高送轉”“業績變臉”,減持套路深

  在整體減持壓力不斷增加的情況下,雖然監管部門大力約束減持、嚴管違規減持,但仍擋不住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借道大宗交易或利用高送轉“掩護”等套路不斷減持,有的公司甚至在減持后出現業績立即變臉等現象。

  ——不計成本的大宗交易成減持新的重要渠道。今年前9個月滬市通過大宗交易方式減持的金額占總金額的93%。其中,第一大持股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減持的占所有第一大持股股東減持總金額的七成左右;深市大股東減持金額中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占比也達到31%。

  上海一家托管市值超過百億元的證券公司營業部負責人告訴記者,并非所有的股票大宗交易都是上市公司大股東在拋售,但是其中確實有不少上市公司因為競價交易受限,轉道大宗交易套現。其中,很多大股東不惜“打折甩賣”股份。

  ——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利用高送轉“掩護”進行減持日益增多。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副主任尹中立統計,在2015年年報中,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實施“高送轉”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大量增加,10股送轉10股及以上分配方案的上市公司數量達335家,創歷史新高。

  記者觀察到,不少上市公司常用的手段是利用高送轉推高股價,隨后配合大股東進行減持。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10月中旬,已經有130多家推出高送轉方案的上市公司被重要股東減持。

  ——部分上市公司大股東減持后,出現業績變臉等現象值得高度關注。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永大集團、久安醫療、易聯眾等公司均出現減持前業績突飛猛進、減持后業績一落千丈的現象。

  其中易聯眾的發起人和原實際控制人古培堅,在公司上市時持有公司35%的股份,而截至2016年三季報,古培堅已剩不到4%的股份。在發起人和實控人已經快要減持殆盡的節點,上市公司業績卻出現大幅下降,公司突然宣布要重大轉型。

  “一股獨大”折射股市“內傷”

  在股市大幅減持的背后,實際上反映的是中國股市的“內傷”所在。一方面,不少上市公司不再注重自身業績,期望減持套現少奮斗;另一方面是散戶為主的投資者結構,難使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和治理水平有效改善。

  上市公司大股東或實際控制人為了減持套現,很多都采取所謂“市值管理”等手段。北京師范大學公司治理與企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華認為,在二級市場股價可以操縱,進而股價嚴重偏離公司真實業績的情況下,鼓吹“市值管理”,有可能涉嫌股價操縱,必然導致投資者投機心理更加嚴重。

  而目前中國上市公司股權結構偏重于“一股獨大”的局面,使大股東減持更加肆無忌憚。高明華認為,由于信息不對稱,我國中小投資者相對于大股東和公司內部人,總是處于弱勢地位,難以約束相關減持。

  “部分機構投資者與大股東合謀推高股價后,大股東減持套現,高價接盤的幾乎都是散戶。”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劉姝威說,散戶占中國股市投資者的大多數,這是大股東能夠惡意減持套現的投資者結構基礎。

  正因如此,高明華認為,中國資本市場應通過系統性的法律法規,切實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提升違規減持等行為的違規成本,加大對違規者的威懾力等。

  (三)永大創始家族為何在集團一股不留一人不剩?

  創始家族不留一股、無一人在集團任職,公司更名易主、股價與減持謎一樣的合拍……去年凈利潤不足1億元的吉林永大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其創始家族兩年不到減持套現至少62億元,引發市場關注。

  近日,記者結合市場關注熱點,通過實地調查、梳理公開資料,試圖理出呂氏家族為何“脫離”永大集團的脈絡。

  不到兩年減持套現62億元

  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呂氏家族在上市時共持有公司70%左右的股份,自2014年11月之后的20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集中競價、協議轉讓,至少套現了62億元,近70倍于永大集團去年凈利潤。

  永大為何如此規模、如此速度減持套現?

  “當初謀求上市是因為公司研發資金短缺。”永大集團董秘黃佳慧說,當年的公司董事長呂永祥帶領團隊研發高壓端永磁開關產品,一臺實驗用樣機就需要幾百萬元的投入,在2008年前后,資金鏈開始吃緊。

  但不管是研發還是業績,永大集團似乎并沒有因上市而變得更好。公司定期報告顯示,2012年、2013年,公司凈利潤逐年下降,每年降幅超25%,2015年因參股撫順銀行增加了不少凈利潤,但也僅為9037萬元。

  說到呂氏家族的減持,永大集團不少老員工表示不能理解。公開資料顯示,呂氏家族主要成員每次都是股份解禁后立即拋售,至今已是一股不留,并且,呂氏家族已無一人在公司擔任職務。

  一次派光三年凈利潤

  呂氏家族在2015年4月開始大規模減持,而在此前20天,永大集團以當時總股本1.5億股為基數實行高送轉,向全體股東每10股送18股,并派息10元人民幣現金,相當于派出了公司過去三年的凈利潤之和。

  永大為何要如此高派息?

  “一般情況下,上市公司的派息分紅不會超過當年的凈利潤,如果分紅過高,會影響公司的持續經營能力,對公司的長期發展并不好。”深圳紫金港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員陳紹霞說,但高派息可以在短期內提升股民對公司的信心,推高股價。

  交易數據也印證了這一說法。在永大集團送股、派息除權日前后的7個交易日內,公司股票共出現了6個漲停板,公司市值在7個交易日內增加了60多億元,如果以1.5億股為基數,股價已達到89.5元每股。

  隨后,呂氏家族以大宗交易為主開始大規模減持,其股價也不斷回調。據公司公告,在2015年4月14日至5月5日間,呂氏家族共減持公司超16%的股份,在這段時間前后,公司股價跌幅近25%。

  接盤機構掙了

  呂氏家族減持的第二階段,以協議轉讓方式為主,將公司股份轉讓給機構或個人投資者。期間,部分機構投資者均在股價階段最高點賣出股份。

  2015年5月8日,永大集團股價啟動了一波行情。就在前一天,上海恣穎實業有限公司以24元每股的價格,受讓了股東呂洋轉出的1400萬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3.33%。此后,股價在26個交易日內漲幅超過55%。

  根據永大集團披露的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顯示:2015年5月,上海恣穎實業有限公司在36.52元至38.43元的價格區間,減持481.91萬股,而在整個5月,股價超過36.52元的交易日僅五個,其中36.52元為5月22日的漲停價;6月,上海恣穎又在33元至40.08元區間內減持918.09萬股,而當月,公司股價收盤價沒一天超過40元,只有三個交易日盤中突破過40.08元。

  記者試圖聯系上海恣穎時卻發現這家公司蹤影難覓。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顯示,上海恣穎注冊地址為浦東新區泥城鎮新城路2號5幢2109室,而依地址找到的卻是一所成人學校。

  永大更名要“轉型”

  今年11月8日,永大集團發布公告,將公司名稱變更為融鈺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據了解,融鈺集團已開始籌劃向科技和金融板塊轉型。

  據公司內部人員介紹,目前的融鈺集團董事會仍保留了大部分原班底,新股東廣州匯垠日豐投資合伙企業控股后,公司只更換了董事長和一名負責財務的董事,其他董事會人員仍是老員工,一部分還是創始團隊人員。

  黃佳慧說,永大永磁開關在業界仍有一定影響力,公司將把原永磁開關業務歸攏,對外保留永大品牌;同時,收購了江西智容科技有限公司,還進軍新能源等領域;在參股撫順銀行的基礎上拓展資產管理等。

  除上述外,公司在金融和科技板塊上似乎沒有什么表現了。“如果只是提出進軍大數據、新能源、互聯網金融等概念,很可能就是為了推高股價,也不排除將來會把‘永大集團’作為殼資源賣掉的可能性。”陳紹霞說。

[责任编辑:蒋璐]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