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昆
香港政府日前公布了「2030+」的長遠土地開發規劃,尋求公眾諮詢,其中不少估算還推演到2040年之后。為滿足長遠發展及住房需要,規劃預算了4800公頃的土地開發,但又指出扣除已落實發展者尚欠1200公頃。這個規劃為本港描繪了亮麗的發展及土地利用前景,但能否實現卻令人關注。
政爭不利長遠發展
宏圖要建設九龍東的商業核心區之二和東大嶼都會及商業核心區之三,強化連接又要形成南北運輸走廊和新界西北大嶼山都會區的西面運輸走廊,由此將可支持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北部經濟帶和西部經濟走廊等重要經濟活動區域的建立及發育。三個核心商業區將形成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圈,三個經濟活動區將形成三條軸心,同時還要建設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以上一切看來都甚具心思,布局全面,遠景十分美好,但不少評論的即時反應都在問能否落實?此種關注確十分切合當前實况。
首先,香港正處於政治抗爭的內耗困局中,且情况正不斷惡化,最近連立法會也開不了。之前的橫洲事件更為土地開發敲響警鐘:政治阻撓已成了更難克服的障礙,反對派在激進議員的引領下正日益激化,阻延手段更高效也更多元化。這樣不單令找到1200公頃新土地難上加難,即使已有的土地要發展同樣阻滯重重。何况在政治障礙之外,還有要處理好棕地問題的客觀因素。
上述政治難題自然會妨礙落實「2030+」規劃的起步及進行,因此對其影響的時效性必須有充分及務實的估計,絕不能存在以為可以很快過去的幻想。由於涉及深層的矛盾及外國介入,這場政爭將會持續一段時間。而且由於發展到「港獨」已涉及主權問題,必須由中央插手干預方能真正解決。總之,對政爭的持久性及激烈性必須有更深認識。這對長遠發展的不利影響彰彰明甚,香港很可能受此拖累而致沉淪難振。顯然,中央、港府及本港社會各界必須要有新思維,及早為解決基本政治矛盾訂出方案,并全力實行,絕不宜讓目前的困局拖下去而致長期化。
規劃須更詳細具體
在政爭問題外,從經濟及技術層面看,要有效落實「2030+」規劃,還要注意到一系列的事項及必須考慮的因素。這包括:
一、要有三條發展軸心的較詳細、具體規劃。現時對三軸心的功能及產業布局只有很粗略及方向性的構想。
二、要有產業發展規劃,也即要有更細緻、具體的現有支柱產業升級計劃,和新興產業特別是高科創意產業發展藍圖。這樣才能為用地、樓房類型、基建及環境設施的需求提供更具體的設計指標,和令三條軸心的規劃有更堅實的依據。
三、要有與內地進行產能合作及基建聯接的更具體規劃。西部經濟走廊及運輸走廊乃正在興建的港珠澳大橋的橋頭堡地區,故更有必要與大橋交通及珠江西地區發展的需求協調。新界北乃直接毗鄰深圳及內地的區域,涵蓋多個現有及計劃中的兩地口岸及交通通道(包括在建中的港深穗高鐵線),故也必須更多考慮兩地合作的因素。至於產能合作方面,要探討的事項便更多樣更复雜:例如深圳已建成世界級的創新及高科產業中心,香港的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應如何與之配合及分工?又如前海正快速發展成為新一代的特區即內地的自貿區,本港的北部經濟帶應如何與之配合及分工?從更大範圍及更高層次看,廣東在「十三五」期間將要啟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香港的發展又應如何配合?
總之,香港的「2030+」規劃只能是個起步,還有許多其他的相應及配套性規劃要做,否則「2030+」將難有足夠的全面性及具體度,結果或成效不彰,或造成構想與實况嚴重脫節。憑藉這次「2030+」諮詢機會,本港社會各界必須更多更深切地審視檢討長遠發展問題,盡量多提意見,更應要求擴闊規劃內容以涵蓋上述的各項事宜。然而這又將繞回老問題:在目前本港的政治形勢下,人們會對長遠發展事項有足夠興趣及注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