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78

筷子上的中國:最全“筷”百科

2016-09-12
来源:还原社

   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據《韓非子·喻老》記載:“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我國以筷進餐已有三千多年曆史。

  筷子的起源

  筷子究竟何時產生,史書上沒有記載。但可以確定,筷子的出現並非孤立,它是曆史推衍的必然結果。早在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已經發現了匕匙,《禮記·曲禮》曾記載道:“羹之有菜用挾,其無菜者不用挾。”這裏的“挾”即是筷子。  

 

  因筷子的誕生無史書記載,因此我們只能通過推論和旁證來追溯其起源。

  筷子的名稱

  在古代,不同時期筷子的叫法也不同。先秦時期稱“挾”或“莢”。鄭玄注明釋:“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司馬遷《史記》將商紂時期的筷子稱為“箸”,古寫為“木箸”。

  

 

  明代鑲銀刻詩竹筷

  在曆史上對筷子的主流稱謂有以下三種:“箸”、“夾”、“助”。在以上的稱呼中以“箸”和“夾”流行較早,“助”在魏晉使用較多。顧野王《玉篇》稱:“箸者,夾也,飯具也”;隋唐以後多稱為“箸”。

  “夾”、“助”二字,兼具會意與形聲,字面意思反應的非常直接,就是夾食物、幫助吃飯的東西。《說文解字》中記載:“箸,飯攲也。”

  我們現在所說的“筷子”,是在明代以後的文獻中才較多的出現。一開始叫“快兒”、“快子”,對於這個稱呼爭議頗多。

  

 

  明代陸容《菽園雜記》曾提到,那時水上行舟之家講究避諱,以吳中一帶為甚,忌諱“翻”、“住”等字眼,於是稱“幡布”為“抹布”,“箸”為“快兒”。

  明 人李豫亨《推篷寐語》提出另一種說法,他認為船家將“箸”稱為“快子”,並不是“箸”與“住”諧音,而是“箸”與“滯”諧音。“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 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船家取意行舟快如飛,久而久之便喊開了,“快子”按文字學規律,漸漸變成今天所說的“筷子”。

  筷子的傳說

  關於筷子的起源,雖然並無史書記載,但在民間卻流傳著很多傳說。這些傳說雖然不具備真實性,不能佐證筷子究竟何時產生,但卻給筷子增添了幾分傳奇的色彩。

  大禹與筷子

  這個傳說流傳於東北地區。據說在堯舜時代,大禹奉命治理水患,三過家門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惡浪搏鬥,不得耽誤一分一秒,等獸肉剛燒開鍋就急欲進食後開拔趕路。但湯水沸滾無法下手,就折樹枝夾而食之,這就是箸最初的雛形。  

 

  《禮記》中記載:“以土塗生物,炮而食之”有專家認為這種烤食的方法也能夠推動筷子的形成。雖然這些推測不無道理,但是因為新石器時代末期到夏禹時代還沒有文字,並沒有關於筷子的記錄。

  薑子牙與筷子

  這 一傳說流傳於四川一帶,據說薑子牙隱居的時候,什么事都不做,天天帶著魚竿去河邊釣魚,生活窮困潦倒。他的老婆不願意再與他過這樣的苦日子,就想將他害死 另嫁他人。於是便在食物中下毒,不料薑子牙卻被一只神鳥所救,神鳥棲在一枝絲竹上,並呢喃鳴唱:“薑子牙呀薑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夾肉就在我腳下……”

 

  薑子牙聽了神鳥的指點,逃過一劫。薑子牙從此每餐都用兩根絲竹進餐。此事傳出後,四鄰也紛紛學著用竹枝吃飯。後來效仿的人越來越多,用筷吃飯的習俗也就一代代傳了下來。

  妲己與筷子

  這 個傳說流傳於江蘇一帶。說的是商紂王喜怒無常,吃飯時十分挑剔,很多廚師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寵妃妲己也知道他難以侍奉,所以每次擺酒設宴,都要事先嘗一 嘗,免得紂王發怒。有一次,妲己嘗到菜肴太燙,可是調換己來不及了。妲已為討得紂王的歡心,急中生智,忙取下頭上長長玉簪將菜夾起來,吹了又吹,等菜涼了 一些再送入紂王口中。紂王認為由妲己夾菜喂飯是件享樂之事,於是天天要妲己如此。妲己就讓工匠為她特制了兩根長玉簪夾菜,這就是玉筷的雛形。後來這種夾菜 的方式傳到了民間,便產生了筷子。

 

  筷子的發展

  筷子的發展曆程已然無證可靠,我們可以通過近年來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窺探一二。

  商

  據說,紂王是最早使用象牙箸的君王。

  

 

  商代青銅箸頭

  春秋

  《文物》1980年8期曾記載:“安徽貴池裏山徽家沖窖藏出土,青銅箸一雙。由於歲月的腐蝕兩支銅箸長短不齊,但相差無幾,平均為20公分,經考證為春秋晚期之物。”

  東漢

  而四川出土的東漢畫像磚《宴飲圖》中也出現了箸,三位席地而坐的飲宴者,左邊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兩雙,由此可知漢代使用箸者已較為普通。

  漢代箸之形狀大多為首粗下足略細的圓形。而春秋時代的箸,多為上下一般粗細的圓柱體。

  隋唐

  隋代長安李靜訓墓出土一雙銀箸,迄今為止是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銀箸。

  唐代出土銀箸,不但數量多,箸也長。

 

  銀為貴重金屬,其價格僅次於金,唐代制造出大量的銀箸,也反應出當時的繁榮昌盛,國富民強。

  宋代起,筷箸開始向工藝品方向發展。質地多為銀制和銅鑄。若與唐代相比,相對較短。從宋元出土的銅箸、銀箸來看,其最大特征是器形多變,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為素面圓柱體,相對來說較為單調。

  明

  方首圓足是明代筷箸的流行樣式。謂“首方”,即是上部為方形;“足圓”,即箸的下半部為圓形。明代以前無論是銀、銅、竹、木、牙箸等,大多為圓柱體,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極少。可是明代箸卻是首方足圓,為生產更精美的工藝筷奠定了基礎。

  清

  清代的筷箸,其特點為制作工藝精巧美觀。而竹木筷鑲銀者特別多。這些鑲銀筷,不但頂鑲銀帽,下鑲6-7公分銀套,還在帽頂鑲有7-8公分銀鏈,使兩筷相系不離。這不僅僅是為了裝飾性,還有它的實用性,兩筷配對,易於保管,不會因遺失其一而失去作用。

  筷子的傳播

  除了中國以外,世界上以筷子為用餐工具的國家還有很多,朝鮮、日本、韓國、越南、新加坡等這些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國家或是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地區。其中韓國和日本是使用筷子最為普遍的國家,中華文化在發展傳播的過程中,也將筷子文化傳播了出去。

  日本筷子來源於中國,在繼承中國傳統的制筷工藝同時,又將其本土化。日本筷子偏短,尖頭的筷子居多,通常是木質的,也有特別為烹調所用的巨型長筷,日語稱為“菜箸”。

  筷子是東亞文化圈普遍使用的餐具,其造型設計十分適合東亞的飲食習慣。韓國主要使用的是金屬筷子,筷身扁平,使用起來難度相對較大。

  筷子的分類

  中國的筷子大致可分為五大類,為竹木筷,金屬筷,牙骨筷,玉石筷,化學筷。

  竹木筷可以說是中國最原始的筷子,也是從古至今人們使用材質最多的筷子。木筷品種較多,紅木、楠木、棗木、冬青木,皆可制筷。最高檔的是灰褐色條紋的棕竹筷,但如今已經在市場上絕跡,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種,目前也難覓蹤跡。如今身價最高的筷子是烏木筷,它以質地堅硬著稱。

 

  金 屬筷的品種也有很多,從最早的青銅筷算起,還有金筷子、銀筷子、銅筷子、鐵筷子,以及現在的不鏽鋼筷子。銅筷笨重,使用起來非常不方便,後來逐漸被銀筷取 代。古代的富豪人家盛行使用金屬筷子,既是財富的象征,又能彰顯其身份的高貴。價格昂貴的金筷子則是皇宮貴族奢侈的象征,銀筷子具有很好的消毒作用,制作精美的銀筷至今仍受歡迎,但現在更多的是作為工藝品而存在。

  牙骨筷主要取材於象牙和牛、駝、鹿等獸骨,也有用海龜甲殼制成的玳瑁筷等。采用精雕細刻將牙骨巧妙的鑲接在一起,成為精美的藝術品。

 

  玉石筷子堪稱筷中珍品,大致包括漢白玉、羊脂玉,翡翠幾種材料。因為玉石本身就比較昂貴,所以這類筷子的等級很高,一般只有皇宮貴族、名門大戶才能享用。故宮珍寶館就陳列著不少慈禧太後用過的金筷和玉筷,有翡翠的,翡翠鑲金的等等。

  化學筷是近代科學發展的產物,一般是由密胺,塑料等制作而成,這種筷子因為物美價廉而廣受歡迎。

  筷子的特殊用法

  筷子在古人眼中並不僅是餐具,還有特殊的用途。

  用作陪嫁

  “筷子筷子,快快生子”。筷子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也曾經扮演著重要角色。父母在給女兒准備的嫁妝中,總少不了筷子。這種風俗,一般認為出現於宋代,當 時男女雙方家長議定孩子的婚事後,女方父母一般都會送一對盛水的壇子,內放活金魚四尾,並附上筷子兩雙。金魚,諧音“金餘”,祝願一對新人錢多多;水的意 思是,嫁出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筷子則有兩種含義,一是祈子,希望能夠早生貴子,二是希望小夫妻以後像筷子一樣成雙成對,永不分離。

 

  用作占卜

  筷子在古代常被當成占卜工具,叫“箸卜”。唐末五代時的南唐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便流行箸卜,宋初徐鉉《稽神錄》中證實了這一說法:“會正月望夜,時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箸為觜,使畫盤粉以卜。”  

  另外古人還認為筷子有神性,可以通過使用筷子的手法來觀察和分析人生和未來。《太平禦覽》引《相書》上的說法,稱“人,三指用箸者,自如;四指用箸,貴;五指用箸,大富貴也。”當然,這種說法是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的。

  使用筷子的禁忌

  中國人使用筷子作為餐具的曆史由來已久,在使用筷子的過程中也有頗多講究。一般在使用筷子時,正確的方法講究的是用右手執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個手指自然彎曲扶住筷子,並且筷子的兩端一定要對齊。

  在用餐前或用餐過程當中,忌將筷子長短不齊的放在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認為是大不吉利的,代表著死亡的。因為中國人過去認為人死以後是要裝進棺材的,在人裝進 去以後,還沒有蓋棺材蓋的時候,棺材的組成部分是前後兩塊短木板,兩旁加底部共三塊長木板,五塊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長兩短。

       用大拇指和中指、無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這在北京人眼裏叫“罵大街”,是不能被人所接受的。

       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裏,用嘴來回去嘬,並不時的發出噝噝聲響,這種做法被認為是缺少家教。

     用餐時用筷子敲擊盤碗。因為過去只有乞丐才用筷子擊打要飯盆,其發出的聲響配上嘴裏的哀告,使行人注意並給與施舍。這種做法非常不禮貌。

      手裏拿著筷子,在餐桌上挑三揀四,此種行為是典型的缺乏修養的表現,非常令人反感。

  在用筷子往自己盤子裏夾菜時,手裏不利落,將菜湯流落到其它菜裏或桌子上。這種做法被視為嚴重失禮。

  用餐時將筷子顛倒使用,這種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謂饑不擇食,以至於都不顧臉面了,將筷子使倒,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是指在用餐時用一只筷子去插盤子裏的菜品,這會被認為對同桌用餐人員的一種羞辱。在吃飯時作出這種舉動,無異於在歐洲當眾對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樣的。

  直接將筷子插到飯上,因為在古代人死後會在棺前放最後一碗“飯”,並將一雙筷子直插飯上叫“供筷”,這樣才停下筷子。因為這種忌諱,吃飯時是不能將筷子插在飯上的。

 用餐時將筷子隨便交叉放在桌上。這是不對的,因為北京人認為在飯桌上打叉子,是對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現在還有一種說法是,如果筷子橫放在碗或碟子上,表示“酒醉飯飽,不再進食,諸位慢用”。而在湘西一些地方,將筷子十字交叉,放在碗上,表示“實在吃不下去了”。還有的地方,如果將筷子放在碗的左邊,即表示已經吃飽。

 失手將筷子掉落在地上,也是嚴重失禮的一種表現。

 

  筷子雖小,但在人類文明史上確實是一項了不起的發明,具有深厚的曆史文化內涵。而箸文化發展至今,經過歲月的磨練和時間的洗禮,非但沒有被曆史淘汰,反而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慢慢演化成以一種實用與文化相結合的形式而存在。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