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大芬村——“油画第一村”的中国式转型

2016-08-05
来源:新华社

  2016年,持续的欧元区危机让大芬村这个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的“油画第一村”震荡不已,一批企业淘汰出局,一批企业做大做强。

  怠波艺术品有限公司的栾立怠再度走上转型之路,他联合了各具特色的几家企业,组建“大芬联盟”。“画、框、雕塑、陶瓷,引进更多业态,才能降低物流、报关成本,形成产业闭环和相对优势。”

  大芬村是位於深圳西部的一个城中村。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到大芬创业,这里迅速集聚了大批画家。他们拿起画笔,临摹着《蒙娜丽莎》等世界名画,很快“大芬丽莎”风靡全球,大芬也成了占领世界油画市场70%份额的“中国油画第一村”。

  1997年,栾立怠从高校离职走进大芬村,并在市场的倒逼下历经数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逐步显现後,栾立怠开始模仿美国抽象派画家马克·罗斯科,大量制作由两三个排列着的矩形色块构成的抽象画作。“1000多元一幅,80%的利润,三条杠组合让全球的客户排队来买我们的产品。”

  在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大芬村最严重的2009年,栾立怠进口了20多台数码打印机,在大芬村率先开始了“印+画”的作品模式。“这种先印刷,再绘画的方式,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比纯手绘画降低至少三分之二的成本。我的实际利润反而比纯手绘画更高。”

  美欧市场持续低迷逼着栾立怠在2012年进行了第三次转型,将自己创作的生肖画变成文化创意商品,涉足艺术衍生品领域。2014年,他又通过版权合作,将画家陈万一设计的熊猫形象制作成形形色色的熊猫摆件。目前,他已与四十多位艺术家进行版权合作,让各式各样的绘画元素走下画布,成为装饰品,甚至是日常用品。

  在栾立怠不断转型的19年间,大芬村的街景风格也在不断变换。“每一次主流产品出现变化,街景也会出现变化。这是大芬不断转型、不断升级的外在表现。”大芬油画村管理办公室主任刘亚菁说。

  大芬村历次转型中,都有一批企业和画工出现经营困难,甚至面临生存危机,但也有一批企业笑着活下来。数据显示,尽管欧美市场订单萎缩,但缩减的大多是对低品质临摹复制油画的需求,原先分散的订单,如今越来越集中在一些更具创新力的画企手中。

  “大浪淘沙,适者生存。大芬一批发展原创,紧随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画风、画质的画家,已经借着市场洗牌成长了起来。这是市场的法则,也是中国经济不断升级换代的内在动因。”刘亚菁说。

  在不断的转型中,银波艺术品公司的画工由380多人减少到不到100人,年销售额由几百万元逐步增长至八千多万元人民币。

  据调查,原创作品已占大芬油画产量的20%至30%。大芬的街头,也已悄悄出现艺术中心、咖啡画廊等新业态。2016年7月,35幅大芬原创油画作品现身第三届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

  刘亚菁告诉记者,未来3至5年内,大芬村周边将会出现包括油画博物馆、专业演出剧场、油画培训中心及酒店等大型配套设施。“这个城中村将成为国际化的油画生产、交易、展览中心、油画培训基地和油画旅游小镇。”

  “每一次危机,都是我们蜕变的机遇。化危为机,不断沉淀,不断创新,这就是中国式转型。”栾立怠坐在新落成不久的美术馆里,戴着一顶草绿色军帽,多年的临摹已经让他学会了蒙娜丽莎式的微笑。  

[责任编辑:陈明汉]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