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8

关山月美术馆展50年代三幅最重要国画长卷

2016-07-25
来源:

  【香港商报网讯】記者林濤報道:7月22日,《“展卷圖新”20世紀50年代中國長卷中的時代圖景》在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開幕。此次展覽是關山月美術館今年最重要的學術專題展,三幅長卷《武漢防汛圖》《首都之春》《山村躍進圖》勾勒出上世界50年代建國初期勞動建設、宏偉建築、集體與自然抗爭的壯舉等的圖景,裹挾著強烈的時代氣息,讓人驚歎於藝術家精湛技法和巧妙構思,也感受到共和國青春年代朝氣勃發的時代精神。

  此次展覽由關山月美術館主辦,關山月藝術基金會協辦,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擔任策展人,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陳履生任學術主持。

  長卷又稱“手卷”、“卷軸”,是中國畫重要的形式之一。東漢時期就已經出現,盛行於隋唐,沿用至今。中國畫史上著名的長卷有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

      此次在關山月美術館展出的三幅中國畫長卷,是50年代最重要的作品:1956年黎雄才創作的《武漢防汛圖》(中國美術館藏)、1958年關山月創作的《山村躍進圖》(關山月美術館藏)以及1959年北京畫院畫家集體創作的《首都之春》(北京畫院藏)。

  深圳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先生介紹,在建國初期建設新中國的熱潮中,許多建設工地留下了中國畫家的身影,並作為創作中國畫的主題,吻合了新中國“文藝為人民服務,首先是為工農兵服務”的文藝思想。關山月美術館藏的關山月先生描繪鄂北農田水利建設的長卷《山村躍進圖》,即在這樣的背景下創作。關山月在《山村躍進圖》中運用傳統筆墨語言,充分體現了嶺南畫派筆墨勁爽、設色鮮明的風格特點,並將平日收集的勞動形象的素材繪於長卷中,數百名勞動者形態各異、各得其所。

  “在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畫壇,以長卷形式表現新中國圖景的作品並不多見,當我們展開《山村躍進圖》時,就被畫面深深打動,這也啟發我們決定以該作品為主,結合館藏的關山月先生相關主題的19件作品進行研究和展覽。”他说。

关山月 《山村跃进图》(局部) 纸本设色 31×1526cm 1958

关山月 《山村跃进图》(局部) 纸本设色 31×1526cm 1958

  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的《武漢防汛圖》,是黎雄才先生1956年創作的,長卷尺寸縱30.4厘米、橫2788厘米,分為三個部分,首起描繪武漢關水位不斷上漲,洪汛降至,烏雲密布;中段是抗洪搶險的種種情景;後段,洪水退卻,風平浪靜,人民回歸生產建設。以宏大的構圖展現了1954年夏秋武漢人民抗擊大洪水然的場面。時任中南美專副教授的黎雄才當時就在武漢,被軍民防汛之偉力與決心感動,他白日防洪現場一邊勞動一邊寫生,晚上進行整理和創作,終於創作成這幅“防汛詩史”。

  

  黎雄才 《武汉防汛图》(局部) 纸本设色 30.X279cm 1956


黎雄才 《武汉防汛图》(局部) 纸本设色 30.X279cm 1956
 

  《首都之春》為北京畫院的藏品,由古一舟、惠孝同等畫家在1959年集體創作,是一件藝術與史料價值並存的長卷。《首都之春》全景式構圖,從北京通縣開始刻畫,一路經東單、天安門、西單、石景山,直至官廳水庫,長度達46米,氣勢遼闊,細節精微,當時的城市布局與景觀躍然紙上。

  《首都之春》(局部) 纸本设色 68×4561cm 1959

  《首都之春》(局部) 纸本设色 68×4561cm 1959
 

  主辦方嘗試從文獻資料、年表梳理、照片、影像、文字解說、背景音樂等多方面烘托、豐富三件長卷的曆史背景,引導觀眾更深刻理解作品。用陳湘波先生的話來說,“我們力圖從藝術社會學和圖像學的角度,配合相關文獻和影像資料,通過對作品的具體研究,揭示在當時的曆史情境下,藝術政治兩者的互動關系,以及以關山月先生為代表的國畫家們如何運用傳統的筆墨和長卷形式,來再現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時代圖景。我們希望此展能為探討20世紀中國畫的變革與發展提供一個具體的個案,也為當代中國畫的創新提供一個可資參照的樣本。”陳湘波敘述道。

  本次展覽中還展出了關山月先生50年代創作的其它重要作品。

 《中南美專雪景》 1956年

      此為關山月在中南美專舊校址寫生所作。1953年11月成立的“中南美術專科學校”校址初期位於湖北武昌,設有繪畫系、雕塑系、圖案組等專業,在胡一川、關山月的領導下培養了一大批藝術界人才。

      作為關山月此階段居鄂寫生精品之作,此圖秀美淨麗堪稱全畫亮點。前景大片雪景,中景的籬笆平房及散晾的衣服烘托荒寒蕭索的氣氛,遠景中南美專教學樓及宿舍樓在皚皚白雪中顯得溫暖寧靜。畫面用筆雋秀,設色淡雅,三者虛實有度,使得全畫極富空間層次感,尤其是前景中的二三孤鳥雪地覓食,更是渲染畫面一種靜謐氛圍,似乎是對中南美專美好前景的祝願和期盼。

  《東湖寫生之一》,1955年

  武漢東湖是中國第二大城中湖,自古以來無數文人騷客屬文無數,毛澤東建國後曾先後視察東湖44次;朱德在50多年前寫下“東湖暫讓西湖好,今後將比西湖強”的詩句。

      此作為關山月赴南灣水庫寫生歸鄂後作品,逸筆草草,一揮而就,予人天真爛漫之感。構圖雖將觀者視線放大到僅看見東湖一隅,卻已可從中窺見東湖島渚星羅,岸線曲折,港汊交錯,諸峰綿延起伏環繞碧水等特點。時值秋季,泛舟湖上,一眼望去,可欣賞滿山紅葉的秋景,全圖敷以暖色,使人們感受到“霜葉紅於二月花”的意境。

  《長江碼頭》,1954年

  為響應1954年初中國美術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對“現實主義畫家應隨時隨地多畫速寫以記錄生活、鍛煉技巧、更深入的觀察生活”的號召,本身便注重寫生積累的關山月在任中南美專副校長時,創作了一系列與武漢、長江題材的速寫作品,記錄了五十年代武漢的生活面貌。

      此速寫創作於武漢長江大橋、江漢橋、漢水鐵橋等尚未建成時,長江碼頭上的工人緊張有序搬運木材的工作場面,畫面構圖以對角線的形式,使觀者視覺中心在前景數組人物之間來回。遠景帆船點點,悠遠平和,烘托出前景人們在岸邊繁忙的景象,新鮮而真實、蘊含濃厚的生活氣息。

  《武鋼工地》,1958年

      武鋼工程是中國“一五”計劃在武漢興建的七大重點項目之一,是建國後頭等重要的政治任務和經濟任務。煉鋼高爐及各類機器的投入使用,反映出當時武漢工業科技的發展水平,以及國家對武鋼建設和生產給予的大力支持和厚重寄望。畫面直接描繪煉鋼高爐投入生產後的建設現場。關山月在此畫中對煉鋼高爐作大篇幅詳細刻畫,尤其是具透視效果的表現,使其成為整個畫面的重心。高爐下,武鋼工人在有序指揮下,正緊張地建設廠房,安全高效地執行著各項任務。當時生產設備相對落後,仍以人力牽引、搬運機械,但工地依然熱火朝天。

  《漢水鐵橋在建設中》,1954年

  漢水鐵橋於1953年十一月底動工修建,並在百年來最高水位的洪水威脅中用戰鬥的精神堅持了工作。此畫創作於1954年九月,作為表現武漢勞動景象的代表作品之一,關山月在此畫中描繪了漢水鐵橋工人們正在起重機後方拖拉橋梁的情景。揮著旗子、喊著口號,大家竭盡全力,氣勢如虹,引得江上大小船只紛紛駐足觀望。看似風景速寫,實則栩栩如生還原了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再現這座工業城市的無限活力,從中體現作者由國家建設取得巨大成就而產生的強烈自豪感和創作激情。

  《武漢長江大橋興建前》,1954年

  在武漢長江大橋、江漢橋、漢水鐵橋等未建成前,跨越長江可謂通天塹之途。民國時期包括解放後長江大橋通車之前,火車過長江都是要乘輪渡,前後需兩小時,可謂極其困難。此畫從武昌瞭望長江漢陽、漢口岸,萬裏長江武漢段百舸爭流,溝通南北交通,連結武漢三鎮的長江大橋將從黃鶴樓橫跨對岸龜山興建起來。古黃鶴樓下的勝景更叫人懷想。人民群眾在岸邊,似乎舉目盼望著這座具有曆史性意義的鋼鐵大橋在不久後的建成。

  《醴陵山村》,1957年


      醴陵為新中國農村建設重點,在農業和陶瓷工藝發展等方面具卓越的成就,是當時湖南農村中極具代表性的地區。
      1957年春,關山月帶學生到湖南醴陵南橋鄉、南嶽衡山寫生60餘幅,此作為其中之一。畫面描繪了淳樸的鄉間小路以及具有特色的南方農村建築,依山造屋,傍水結村,四周植被豐茂、水源充足,和煦的南風吹過,一派青山環繞、秀水縈回的宜人環境。

  展覽開幕式後,主辦方舉辦了“圖像、曆史與記憶——20世紀50年代中國畫中的時代圖景”學術研討會,與會者深入探討了“新國畫運動與山水畫”、“視覺語與社會圖景”以及“中國畫的轉型與互動”等話題。

鸣谢關山月美術館提供资料
 

[责任编辑:林涛]
网友评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