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醞釀中的“十三五”能源規劃在強調去產能的同時,基礎設施建設“補短板”也將成為重頭戲。與新增跨區輸電通道“慎重研究論證”的政策取向不同,配電網和能源互聯網建設將全面提速,市場規模高達數萬億的級別。同時,油氣管網和儲備應急設施建設也將加快,目標是形成“四橫三縱”主干管道和七大儲氣基地。
據了解,上述措施與破壟斷改革相輔相成。在完善能源價格機制的同時,將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公平放開,并且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建設和運營環節。
“當前電網發展依然存在一些短板,比如電網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資源優化配置能力需要進一步加強,新能源接入電網矛盾較突出、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等。而且電力生產與消費思路也發生了變化,‘電從遠方來’與‘電從身邊取’要并舉。”參與“十三五”能源規劃征求意見的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因此,未來5年電網建設的思路是,適應新常態下跨省區能源配置需求減弱的新趨勢,在建成大氣污染防治計劃12條重點輸電通道及其他已開工輸電通道基礎上,按照符合長遠能源流向、有利于電力資源優化配置、老少邊窮地區優先的原則,穩步推進大型水電基地和煤電基地外送電通道建設,重點新建川電外送、云電外送、疆電外送、東北和蒙東電力外送等輸電通道,探索建立靈活可調節的跨區輸電價格形成機制,促進外來電合理參與本地電力市場競爭。
“十三五”期間新增跨省跨區輸電規模8000萬千瓦以上,實現清潔能源外送4000萬千瓦以上。
與跨區輸電通道的“穩步推進”基調所不同,配電網和“互聯網+”智慧能源(業界普遍稱為“能源互聯網”)建設則全面提速成為重頭戲。根據《配電網建設改造行動計劃(2015-2020年)》,2015-2020年,配電網建設改造投資不低于2萬億元,其中“十三五”期間累計投資不低于1.7萬億元。據安信證券分析師稱,目前我國用戶端電力銷售的金額大約2.5萬億元,加上建設投資,可以估計能源互聯網的市場至少在3萬億元以上。
今年6月底,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李冶表示,目前能源互聯網標準體系的總體框架和行動路線已經初步形成,而《“互聯網+”智慧能源試點示范項目實施方案》也將很快下發,重點是要推動先進儲能、智能電網等一批產品和技術加快實現突破,預計今年會帶來超過400億元的投資。同時,國家發改委在能源互聯網領域也安排了3億至4億元的專項建設資金,對首臺套設備和重要的研發示范項目給予支持。
油氣管網有著同樣的“短板”。按照“十三五”能源規劃,到2020年我國天然氣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力爭達到10%,但當前基礎設施的現實是:管網密度偏低,儲氣調峰水平落后,用氣人口比例僅為21%。
對此,記者了解到,“十三五”期間將按照“西氣東輸、北氣南下、海氣登陸、就近供應”的原則,建設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西氣東輸三線(中段)四線五線等跨境跨區干線管道、中衛至靖邊等跨省聯絡線以及長江中游城市群供氣支線。同時,統籌長江經濟帶原油管道布局和區域管道建設,以煉油基地為節點,完善沿海大型原油接卸碼頭和陸上、海上原油進口通道,鼓勵企業間通過油品資源串換等方式提高成品油管輸效率。預計到2020年,天然氣管道總里程達到10.4萬公里,干線輸氣能力超過4000億立方米;原油、成品油管道總長度分別達到2.3萬和3.5萬公里,輸油能力分別達到5.7億和2.7億噸。
此外,儲備應急設施的建設也是一大戰略重點。早在2003年,中國就開始籌建石油儲備基地,計劃用三個五年的時間完成三期共7000萬立方米的戰略儲備,舟山、鎮海、大連和黃島四個國家石油儲備基地等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完成。
《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二期工程有望在“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并啟動后續項目前期工作,建立企業義務儲備制度,鼓勵提高商業庫存,支持資源國在我國建設儲備基地。同時,加大區域地下儲氣庫建設,擴大完善沿海液化天然氣和城市儲氣調峰設施。2020年建成石油儲備庫容4460萬立方米,石油儲備總規模達到凈進口量90天水平,儲氣庫工作氣量達到天然氣消費量4.6%左右。記者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