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报网讯】銀監會官員昨日表示,截至5月末全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已大大超過兩萬億元,不良率達到2.15%,分別比年初新增了2800多億元,提高了0.16個百分點。中國面臨貨幣的過快擴張,未來一段時間銀行業不良風險依然會持續上升,銀行業需謹防資產泡沫引發的風險,尤其是與地方政府相關的風險。業內人士表示,從目前來看,由於經濟結構調整還未結束,加快了不良貸款釋放的速度,這一輪不良產生尚未見頂,但銀行撥備率充足,加上不良資產證券化等措施推動,不良貸款不會對銀行構成系統性風險。香港商報記者張幸
經濟下行加速不良釋放
此前銀監會數據顯示,2016年一季度末,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3921億元,較上季末增加1177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75%,較上季末上升0.07個百分點。可以發現,4、5兩月不良貸款增速已經超過了第一季度,呈現爆發趨勢。接受本報采訪的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不良貸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中國的經濟還在持續調整過程中,今年去產能、去僵尸企業的步伐有所加快,上半年公債的違約接近去年全年的總量。在這樣的背景下,凸顯出內地破產法在一些方面還需完善,要能更有效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則表示,銀行業高利潤增長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中國作為一個高杠桿經濟體,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期間,風險必然會影響到銀行業,不良貸款率上升在預期之內,在經濟還沒有見底、企穩向上之前,不良貸款率還會進一步上升。
「現在商業銀行行長們的普遍心態,就是迫切希望中國經濟盡快好起來,這樣他們壓在手里的不良貸款就可以逢兇化吉、迎刃而解,呈現柳暗花明的效果。」銀監會國有重點金融機構監事會主席于學軍說,但這在短期內不可能實現,因為中國過去30多年來所依據的外向型經濟增長模式現在已經出現明顯的挑戰,而新的增長模式尚未確立,「三去一降一補」將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因此中國銀行業會在較長時間內面臨不良反彈、經營壓力持續加大的問題。
是否低估需數據證明
一直以來都有觀點稱,官方數字低估了銀行不良債務規模和不良債務率,銀行的不良貸款應遠高於賬面披露出來的數字。人民銀行政策顧問黃益平對此表示,中國銀行業的壞賬率正在被低估,目前是銀行業風險高企的季節,中國的高杠桿比率已經成為全球所擔憂的問題,中國非金融債務占GDP比重或將高於160%。不過,魯政委對此持不同意見。他認為,低估這一觀點就與跟中國經濟數據的猜測一樣,有時認為是低估了,有時又認為高估了,而稱其低估的這些理由很難說有十足的說服力,例如很多人用股市的股值去推算,認為其被低估,但問題是中國銀行業的估值比海外比較低,意味著中國企業的估值在國內系統比海外的高,這明顯不合理,因為不見得中國的企業比海外的企業更賺錢。
不構成金融系統性風險
在不良貸款會繼續增長的情況下,銀行系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抵御并消化風險?郭田勇指出,之前銀行在處理不良貸款上沒有形成系統的方式,隨著核銷、不良資產證券化這些多樣化措施的推進,不良貸款的存量會逐漸縮小,不良貸款率也不需要太大擔憂。魯政委表示,銀行業本身是個順周期的行業,很難對整個銀行體系單獨控制某一指標有很好的對策。目前問題的核心就是這些不良未來能不能被平穩吸收,所以我們可以站在逆周期的撥備角度去看到這一個問題,去分析現在中國銀行的撥備是否可以吸收這些不良,目前的資本充足率的充足水平是否夠。
「從目前狀態去分析的話是可以吸收的,目前整個銀行業的撥備比超過了3%,監管部門的要求是2.5%,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全行業占到了13%,總體來說,銀行業可以平穩運行,不會因不良貸款產生系統性風險。」魯政委說,盡管未來銀行的不良會繼續上升,但只要能同步的位置撥備比保持在2.5%以上就行了,但這些既提款多了從會計的角度會表現為銀行的利潤很難增長,因為需要提升撥備,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銀行利益不增長不意味著它少提撥備。